20/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路中拾遺:這就是了

一切都是天意安排,回港那天,剛好是米高積遜《Michael Jackson's This is it》電影最後一天上映。我看的是最後一場。

初中時候已經很喜歡米高,正式買的第一張專輯是他的精選大碟《HIStory》,我之所以懂得新歷史主義的大寫與小寫歷史,跟任何新歷史主義的學者都無關,是米高的專輯教曉我的。因為這張專輯,我瘋狂搜刮他的CD,努力儲錢,找他的MV看,在未有YouTube的年代,我是買他的LD回來,再錄在錄影帶裏慢慢細味的。

記憶這回事,的確是有氣味有顏色有年月的諸種痕迹的。當熟悉的旋律在螢幕響起,體內塵封已久的匣子被開啟,嘴巴立即輕易吐出那串繁複的歌詞,連想都不用想,竟然立即就記起了當年拿着歌詞抱着字典跟着哼唱的情景,他的歌好聽,但其實很多時候都不太聽得到他究竟在唱甚麼,然而即使聽不清楚,身體還是自然地隨着律動,毛孔連同靈魂,都被他的音樂與力量所觸動。

電影裏的米高,出奇地單薄。雙腿很幼,上身常常穿着鬆身衫,去遮蓋他其實瘦弱的身軀。我一直以為他是強壯的,因為他站在舞台上的光芒和魅力讓他看來很巨大,然而,我們卻忘了,原來他是這麼羸弱的一個五十歲老人。

很多人看了《Michael Jackson's This is it》都會慨嘆,如果他還在的話,如果他能夠在完成這場最後的演唱會才離去的話—可是傳奇,又總是必然跟遺憾二字扯上關係,才具有讓人嘆息沉吟的力量吧。

王貽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