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從小吃大:曾幾何時

成為香港人生活寶典的《通勝》,早就十分滑頭的把「通書」的「輸」改稱為中聽的「勝」,但相信到了今時今日互聯網資訊發達年代,這部《通勝》也再難有後續的市場了。

但對於我們這些總算親眼看過長輩們運用《通勝》的,好奇八卦的拿來翻翻,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把英語發音硬譯的兩頁:溫、吐、飛、科、快。歪夫、哈士笨……巴士、的士、士多已經進入常用語,此種音譯繼續氾濫:士多啤梨、多士、冬甩之類也該是當年的傑作。

Doughnut變成冬甩,好好一個圓圓的傢伙忽地甩頭甩骨,總是有點那個。換了隔岸台灣,真材實料而且具象的譯作甜甜圈,首次認識還是在賴明珠譯的村上春樹的小說裏,印象甜美輕快。其實冬甩類物體從小已在西餅店裏出現,但油膩黏纏有餘而輕巧不足,倒是那擺明車馬的糖沙翁來得更豪邁放縱。而冬甩在香港也不知怎的總是不成大氣候,好幾家雄心勃勃進駐香港的外國連鎖冬甩店都經營失利,不到兩、三年就關門大吉,前些日子逛商場,看見一個透明膠紙的品牌搞新意,把傳統膠紙座變成冬甩模樣,遠近看來都跟日本版的可以放入口的Mister Donut差不多,走過去拿上手,輕浮得很,拉出膠紙也不方便切割,明顯的是為包裝而包裝,估計銷量也該不樂觀—冬甩要在此間翻身,為甚麼總是這麼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