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月外貿表現勝預期,但市場卻質疑,數據背後究竟存在多少水分。在人民幣貶值潮下,離岸及在岸價差所引發的套匯交易,令出口數據真實性蒙上一層陰影。而大宗商品入口會否持續改善,以及歐美復甦能否惠及內地廠商,則更是有待觀察。

中國海關總署公布,以人民幣計價,十二月進出口總值按年降百分之四點五;出口增長百分之二點三,好於預期的下跌百分之四點一;進口按年降幅收窄至百分之四,好過預期的跌百分之七點九。

在內地去庫存的大環境下,入口數據可說令人眼前一亮,大宗商品進口數量環比更全線增長。當中,鐵礦石進口反彈預料可能與鋼鐵行業回暖有關。但原油購買規模大增,分析下來,主要還是離不開油價大跌、開放內地民企進口資格以及滿足戰略性原油儲備等因素,與真正需求相差甚遠。

而對於出口上升,更是有眾多解讀。官方指或因翹尾因素,即反映的只是前年年末的上漲因素對去年的影響而已。另有指受惠於美國需求上升,亦有分析認為由於人民幣貶值,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但市場最為擔心的是,數據改善恐怕要「歸功於」虛假貿易。

人民幣自去年八月新匯改以來,匯率持續有所調整,人民銀行本來期望引導人民幣與市場接軌有秩序地貶值。但在升值神話破滅後,市場極為波動,特別是資本可自由流動的離岸市場,人民幣匯價大幅貶值,與在岸價差拉闊,形成套利空間,不排除有大戶利用虛假貿易以離岸價買入人民幣,接着以較高的在岸價平盤。

上月初,市場傳出清算行調低為參加行提供的跨境貿易結算平盤在岸價,開價貼近、甚至低於離岸價,意味着企業無法透過貿易結算渠道以較高價沽人民幣,變相封殺跨境套利空間。

然而,當時就有分析指此舉作用有限。因跨境人民幣貿易結算渠道已非由清算行獨佔,還可採用代理行跨境結算模式,預料會有更多套利交易轉用代理行結算渠道。

早前亦傳出,有多家外資行被人行暫停跨境人民幣業務,亦一併停止相關境外人民幣參加行在內地的外匯業務,當中包括貿易項目下的人民幣平盤。市場估計,或與銀行的貿易審查不足有關,可見當局已意識到虛假貿易的嚴重性。

在全球貿易收縮下,中國去年總算能保持全球貨物貿易最大國地位,而在出口商品結構上亦有所優化。但今年開局不利,人民幣波動不但增加了出入口定價的困難,貶值更會引發貿易夥伴不滿,設置諸多障礙。而歐美數據時好時壞,美國雖踏上加息周期,但復甦基礎並不牢固。凡此種種,無不預示着內地外貿荊棘滿途,上月的回暖恐怕只是乍暖還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