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周落實加息四分之一厘,由於香港未有立刻跟隨加息,港美息差即時擴闊,吸引大型機構投資者進行套息交易,借入港元後沽出並買入美元。在聯繫匯率下,套息交易是一種自動調節機制,同時亦是走資一旦出現時的必行之路。雖然市場指目前未見走資,但當美息進一步上調,情況可以快速逆轉。

對於深受走資之苦的新興市場,走資潮是否完結,資金何時會重新流入,均受廣泛關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根據歷史資料顯示,投資者通常在預期美國加息的前一個季度撤離發展中國家,撤資規模相當於新興市場經濟總量的百分之三點五。現在既然已經加息,因此可推斷最壞情況或已過去,甚至會有資金回流。

然而,歷史並不會一成不變地重複。美國今次加息,背後是史無前例的三輪量化寬鬆以及長達七年的零息政策,期間創造了空前的熱錢在全球四處流竄,即使美國表明加息步伐緩慢,但新興市場經歷了多年的游資氾濫,在加息周期開展後,資金外流的局面恐怕不易扭轉。

本港監管機構曾警告,自○八年以來流入的一千三百億美元資金,將隨美國加息而開始流走。現時本地銀行體系資金充裕,市場利率未有跟隨美息上升,結果是沽港元買美元的套息交易湧現。值得注意的是,港美息差四分之一厘已具誘因令資金流出,若息差達半厘,相信走資會十分明顯。

事實上,新興市場在過去幾年借下大量債務。儘管從歷史角度看,債務規模表面上屬於中等水平,但市場擔心的是,當中可能存在很多隱形債務,為下一輪危機埋下炸彈。此外,過去十年中國為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礦業、能源等大型基建項目提供融資。當中很多貸款出自內地政策性銀行,並不反映在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統計中;這些借款亦很少採用在國際資本市場發行債券等形式,因此也不會出現在世界銀行的統計內。

一般來說,當經濟前景佳,資金自然投入逐利,可惜現時新興市場的前景,市場並不睇好。國際大行直指新興市場雖經過貨幣貶值等調整,但基本面仍在惡化,全球貿易疲軟、改革滯後等,已侵蝕了政府財政、債務槓桿、應對外部變化的能力。一旦爆發危機,其他經濟體亦未必能施予援手,例如中國經濟正放緩,發達國復甦還未穩固,恐怕自身難保。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新興市場現時體質虛弱,在仍未完全復原前,要避免金融危機重演已非易事,更遑論重新吸引資金流入。美國已開啟加息周期,明年再加的機會極高,當每次加息預期升溫,將成為資金流走的藉口。新興市場惟有抓緊時機,在下一次加息來臨前做好防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