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服務是香港的重要經濟支柱,僱用最多就業人口,可是本港對外貿易在今年大部分時間步履蹣跚。這當然可以歸咎內地經濟不景、美國加息陰霾、港元隨美元轉強令競爭力大打折扣等外圍因素,可是按過去幾年的外貿數據,問題並非如此簡單。

香港的外貿一直以進出中國的轉口為主,由於內地經濟已進入增長減速的新常態,經濟轉型升級又以減少依賴出口為目標,改為主力擴大內需,近期更強調要從「供給側」推動改革,以滿足本地消費需求升級,令人擔心香港外貿表現不振並非周期性,恐怕正陷入結構性困局,不易化解。

貿易發展局最新預測,今年本港出口總值將下跌百分之一點五,是金融海嘯後最差,明年就算有改善,出口總值亦只是零增長。此外,第四季出口指數為三十一點四,按季急挫五點七,連續兩季下跌,反映港商對短期出口表現不樂觀,展望明年,前景未有大幅好轉,只是取態較中性而已。

香港始終是外向型經濟,隨着內地經濟大力推動深化改革,更加追求經濟質素,本港作為中國貨物中轉站的角色,正面臨市場的結構性轉變。內地拉動經濟的三架火車頭,當中消費比重不斷提升,投資則增長乏力,而出口更隨着世界工廠地位褪色而逐漸退居二線。

內地十一月進出口雙雙下滑,出口連續下跌五個月,入口更是多月下跌。另外,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受累於中國經濟放緩,亦間接令需求大降。難怪,本港近年的港口貨櫃吞吐量排名不斷下滑,已跌至全球第五。

內地已設立多個自由貿易區,准許外國商品豁免關稅自由進出,既作為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點,同時亦為應對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作部署。近期,中央更提出「供應側」改革等理念,強調通過重新改變資源的配置來提升經濟效益。換言之,需求層面逐漸向重質不重量傾斜,種種變化難免會影響香港的轉口港角色。

貿易服務是香港經濟支柱,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相關物流、融資及專業服務肯定亦會被波及。同時,隨着內地自貿區的發展,吸引更多來自香港的專業服務進駐,恐會進一步削弱本港服務貿易的擴展空間。

面對外圍競爭,專家不斷提醒本港企業須靈活轉型應對。內地擴大對外開放,深化經濟改革,對香港並非全是負面影響,同時亦帶來不少機遇。回想當年本港製造業北移,正好為轉型至服務型經濟打下基礎。內地資金及貨品加快「走出去」已成定局,「一帶一路」帶動的服務需求隨之增加,可填補傳統貨物貿易轉型留下的缺口,但前提是香港必須把握自身優勢急起直追,切勿只顧食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