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遇上了十一月罕有的零下十多度低溫,雖然讓人感嘆氣候變幻無常,但這又豐富了既有的生活,為生命添加姿采。在京期間,聽到中國的銀行業爆發「外匯交易員荒」,這也是傳統業務求變的結果,令就業機會升溫。

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的豈只人民幣國際化,利率最終在八月份也全面開放予市場自由競爭。單靠利差的貸款業務難取厚利,變革創新成為各銀行努力方向。隨着人民幣入籃(SDR籃子貨幣),中國需要推動相關發展,讓人民幣可「更廣泛交易」。換言之,預期大量人民幣兌換政策將會出台,為金融業帶來新的機遇。

內銀缺外匯交易員

中國的外匯市場有別於國際運作,銀行需要申請成為「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會員才可參與。「遠期外匯」或各類外匯衍生品的會藉,亦需一一另行申請。

中國現有銀行792家,擁有外匯牌照的銀行約420家,僅佔一半。遠期外匯的銀行會員佔11.6%、外匯貨幣掉期佔11%、外匯期權佔6.9%,參與率皆低,亦即是說,拓展空間極大。

這個「准入制度」,須具備外管局批准的經營牌照、內部操作規程、風險管理制度、交易員資格證書、具經驗管理人員等等,要求十分嚴格。霎時之間,人才荒湧現。

基金企業求才若渴

從事外匯業務30多年,擔任財資市場公會合併前後的教育組主席近20載,親歷不少金融機構或企業的管理不善招致巨額虧損(二○一二年摩根大通的綽號倫敦鯨交易員)、百年老號結業(一九九五年霸菱的倒閉)。

良好的外匯管理涉及多方要素,除了前述監管者的基本要求外,前、中、後台和管理人員的挑選和培訓,學懂運用嶄新模型來量化和監控風險,而核心價值在於戰勝市場技巧之上的「交易操守」。

外匯人才非一天可造,但需求卻從四方八面湧現,內地的財務公司、基金公司及企業等紛紛加入索求,香港的專業人士應可大派用場了。

然而,香港的專才亦捉襟見肘。在港從事金融業務難度並不高,只需向證監會申請受規管活動的第9類、第6類、第4類、第3類等牌照,便可從事資產管理、投資銀行、證券推介、外匯等業務。

從證監會提供的數字可見,金融海嘯至今,相關機構數量增長明顯,一定程度反映了內地拓展跨境業務的力度。外匯和資產管理機構數量增幅超過60%,促使更多個人的從業員和管理層考試領牌,加大了整個金融業的人才需求。

進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的年度,一旦倡議的「企業財資中心」被成功接納,專業金融人才的需求將更為熾熱。筆者持有的相關管理層牌照叫價可望再度升值,溫暖的春天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