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本港將重奪全球新股市場一哥寶座,但統計顯示,香港的國際化集資功能正在褪色,不但新股要靠來自「國家隊」的基礎投資者撐場,頭十大集資額的新股清一色為國企,部分國企新股的基投比例高達七成,而外國基金則鮮有「落飛」,外國企業更幾乎絕迹本港新股。市場人士指,當內地資本市場逐步改革後,「A股化」的香港新股市場有被邊緣化的危機。

本港今年逾110家企業上市,料可重奪集資王寶座。(資料圖片)

港交所焦點已轉放在與內地融合。圖為行政總裁李小加。(資料圖片)

據Dealogic資料顯示,今年首十一個月本港新股集資額已大幅拋離排第二位紐約的196億美元,且十二月仍有多隻新股排隊上市,今年香港應重奪全球第一。截至十二月四日,今年新股總數共113隻(主板83隻及創業板30隻),總集資額2,189億元。首五大集資額最高的新股已佔總集資額54%,首十大則佔77%,首十五大佔91%,首二十大更佔近98%。

基投認購比例偏高

值得注意是,今年新股基投比例偏高,以今年20隻集資額最高的新股為例,基投平均比例達42%,其中大型國企如華融(02799)、中能建設(03996)便高達七成,中國通號(03969)及青島銀行(03866)亦達六成多。於今年中上市的亞美能源(02686)基投比例更高達77%。

有熟悉新股市場人士指,「以往大型國企在香港集資上市,有大量外國大基金、對沖基金等在港落單,基投比例約佔三成,但自去年開始基投比例提高,很多時基投更是與企業有業務往來關係。」今年投資者對新股需求薄弱,企業為確保上市,紛紛找來「國家隊」撐場。

他稱:「阿里巴巴集團真係能在美國集資,香港的集資功能正在褪色。」

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溫天納稱,近年來港上市外國公司減少,除港股估值低迷,欠吸引力外,外國公司來港上市主要考慮中國市場,但來港上市後卻未見好處,加上內地經濟增長放緩,故對外國公司減少不感意外。他指,外國公司在港股份乏善可陳,港交所雖曾積極招攬外國公司來港上市,現時焦點已轉放在與內地市場的融合上。

質素差 難吸引散戶

立法會議員張華峰表示,今年新股吸引不到散戶認購,主要是公司質素欠佳,這對金融市場發展不利。若新股大量持股均來自國內投資者,而外資及本地參與比例愈來愈少,情況持續便值得關注。他直指,今年只不過是新股集資額有所提高,是一個「錯覺」,現象並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