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零售市道愈來愈惡劣,步入嚴冬已成定局,更慘的是不知何時才回春。政府統計處公布的九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跌百分之六點四,臨時估值為三百五十二億元,總銷貨量亦跌百分之三點一,連跌七個月,遠遜市場預期。

慣於一沉百踩的投資大行,隨即調低一眾珠寶股的目標價,以及維持對香港零售業「負面」評級。面對零售業低潮,業界如何脫困是面前一道難題。不過,令人擔心的是本港零售業或已陷入結構性收縮的危機,昔日光景一去不返,對整體經濟更有牽一髮動全身的損害。

市場原預期在中秋效應及新款智能手機面世,九月的零售應會有起色。如今銷售依然不振,珠寶鐘錶再次成為重災區,難怪旅遊旺區的奢侈品店早已掀起退租潮,新商戶承租的租金減幅動輒高達三、四成。

綜觀今年,二月份還有農曆新年的消費支撐,自三月起零售銷售便逐月下跌,而且有愈跌愈深之勢。據一至七月份數據,零售商賣出的商品多了,總價值卻減少,反映減價力度加大,可惜低價促銷仍難提升營業額,難怪零售商一片愁雲慘霧,直指過去減價促銷起碼可提升銷量,但現時連銷量也倒退,擔心存貨積壓,相信聖誕節減價幅度進一步擴大,按年或錄得單位數跌幅。

面對如斯境況,本港零售業是否已出現結構性轉變,購物天堂是否已然褪色,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市場的分析主要還是聚焦於港元跟隨美元強勢,相較日本等旅遊熱門地區的貨幣貴得多,令外地遊客過門而不入。

港府之前推出很多吸引旅客的措施,但多着眼於宣傳,對解決結構性問題作用不大,若不幸發生一些旅客不愉快事件,更會把之前所做的宣傳一筆勾銷。另一方面,今年中港股市波動亦令到很多港人身家萎縮,而港人外遊帶走大量消費力,亦壓抑了內部消費。

然而,行業驅動因素的轉變才是致命傷。現時對零售業影響最大的,是購物習慣及內地稅收政策轉變。網購威力無遠弗屆,內地電商巨頭的交易額如天文數字,早把內地傳統零售商「打殘」。隨着內地不斷減免各類貨品進口關稅,還有外國代購興起,大型免稅商場愈開愈多,亦不斷令到來港的購買力流失。

無論如何,零售商生意難做已是不爭的事實。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本港商家向來經營靈活,不少高端消費品牌於租約期滿後,轉租較便宜的地點繼續營運,亦有商家不斷拓展電商渠道,順應潮流趨勢。其實,應對市場轉變,萬變不離其宗,良好的聲譽和服務精神始終是零售業的金漆招牌,努力維護消費者對本港貨真價實、服務周到有禮的正面觀感才是正道,也是提振經濟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