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幾年間,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從未有人踏足的「藍海」,演變成互相廝殺的「紅海」,贏家幾乎盡攬一切。蘋果公司(Apple Inc.)公布上季業績,淨利潤增長三成一,旗艦手機iPhone銷量為四千八百萬部,在包括中港台的大中華區銷售收入,按年大增近一倍,雖然略低於前一季的收入,但在內地智能手機銷售大幅放緩之際,肯定惹人羨慕。反觀,國產品牌智能手機在本土市佔率雖超過七成,但利潤低微的夢魘卻揮之不去。

這家科企巨擘利潤驚人,不但得益於硬件銷售,亦歸功於其互聯網思維。早前有一份報告指出,蘋果公司包攬了智能手機行業九成利潤,剩下的大部分為另一競爭對手南韓三星所得,至於其他手機商多數只能做到收支平衡。蘋果公司在已故教主喬布斯領導下,打造了一個有堅實用戶基礎的商業生態圈。

在互聯網時代營商,商業部署離不開互聯網思維。在整條產業鏈中,雖然有很多環節免費,但當一個環節有收穫時,在網絡效應下,些微收費已可提供龐大收入。當品牌深入民心,手機等硬件售價即可相應提高,加上網上商店、音樂、空間儲存、支付等服務和內容,更可通過獨家操作系統連成一氣,成為收入引擎,客戶要轉投其他操作系統陣營絕非易事。在收入有保證下,便可投入巨資研發、收購技術領先企業,在商業競爭上形成更強大的堡壘。

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產手機商早幾年憑着互聯網思維對商業模式加以創新,幫助手機商極大地節省了生產及推銷成本,在品牌成立初期手機銷量呈現了直線增長。然而,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當眾多商家均採取類似的商業模式時,線上渠道被攤薄,手機商已難再享先行優勢,惟有醉心硬件堆砌,鬥價格及性價比,這不但令廠商陷入惡性競爭,售價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導致靠賣硬件手機的利潤每況愈下。

其實,近年脫胎於「山寨」模式的國產手機商,雖在搶佔市場份額上高奏凱歌,但亦深知箇中利弊,好些公司已着手拓展生態手機模式,以生態服務讓用戶逐步放棄純硬件的消費習慣,一些公司更與互聯網巨頭結盟或開發相關電子產品,希望在其他領域上,能夠分一杯羹,打造平台形成網絡效應。

可見,隨着智能手機市場日漸飽和,之前的爆炸性需求恐已成為過去,國產手機商高市佔不單只是暫時性,而且只是表面風光,因為利潤才算真正實利。當下市場出現飽和,是真正接受考驗的時候。國產手機商要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中勝出,不但需要專注改進產品質量、塑造品牌、研發創新,更需要不斷與時並進打造自身獨有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