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一場A股股災,「背靠祖國」的港股,成交量一落千丈,由接近三千億元的歷史紀錄回到起步點,重返年初數百億元的淡靜水平,憧憬北水南來,瞓身全情投入的本地散戶,固然傷亡慘重,連鎖反應,窩輪市場也跟隨現貨萎縮,曾經風光一時的窩輪發行商好景不再,昨日再有一家發行商宣布撤出本港衍生產品發行,是今年以來第二間,交易量曾經排名全球首位的香港窩輪市場,在中港股市的寒風中,也不能夠獨善其身。

金融海嘯以來,港股長年處於有波幅無升幅的狀態,投資誘因低落,「魚缸」族群人數減少,最能反映散戶參與度的C組經紀佔有率,近年持續在一成水平低位徘徊,與過往股市暢旺時,可達兩至三成的比例有段距離,以低入場費,針對散戶資本不足而來的窩輪,生意自然更加難做。加上數年前新輪證指引推出,提升報價水平,針對收窄買賣差價的措施,增加主動報價及提升開價透明度,窩輪發行商經營環境變得困難,還要面對萎縮的市場,不少已意興闌珊。

事實可見,近年發行商退場頻頻,參與者有減無加。去年底,本來市場對滬港通寄予厚望,希望帶來新機遇,可惜雷聲大雨點小,港股好日子極其短暫,發行商等待一個大升浪搵真銀的如意算盤也告落空。

現時本港五大發行商佔去產品交投量七成三之譜,市場本處於寡頭壟斷的狀況,連市佔率不算差的發行商亦選擇退出,集體的資源重組外,也反映券商眼裏,今日香港窩輪市場已形同雞肋,退場的決定,也是對中港股市可見日子的復興,投下悲觀一票。

一隻手掌拍不響,窩輪被股民稱為「窮人恩物」,皆因其高槓桿的特質,把市場的波動性倍大,使投資者能享受到刀仔鋸大樹的好處,近年散戶對窩輪熱忱程度大減,一來後海嘯年代港股波動性減低,窩輪刺激程度相應減弱;技術層面上,有市場人士指,個別發行商以透明度甚低的引伸波幅,作為調控輪價的必殺技,與散戶對賭過程中,達到贏多輸少的效果,在散戶一次又一次經歷「睇啱市輸錢」的情況下,輸得多也逐漸失去興趣。

港交所近年戰略發展重點放在推動中港股市互聯互通,冀望加強南北水融通,發展方向單一,就如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裏,對窩輪市場畸形發展視而不見,至於希望吸引更多海外公司來港上市,則未見成績,加上新上市公司質素參差,部分新股顯然非為集資而來,一心「啤殼」,把港股弄成啤殼工場,陷阱處處,散戶參與度偏低,港交所對此問題是責無旁貸,未來有必要在新戰略部署上,作出適時應變,若只懂抱緊昔日光輝歷史,在其他金融市場不斷挑戰下,香港金融中心地位長遠恐怕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