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三個月環球金融市場動盪,主要由中國發生的事件觸發,包括內地股市急跌、人民幣貶值2.1%及其後的資金流出。除這些即時的問題外,中國亦面對兩個更基本和棘手的問題。

首先,中國經濟從迅速增長、主要由國家擁有、出口和龐大資本投資主導的模式,轉型至增長較緩慢、更開放及消費主導的模式。其次,有兩項隱憂令轉型面對複雜的挑戰:內地負債水平自雷曼危機以來急速上升;在國企主導的東北部「鐵鏽地帶」與由服務業和民營企業主導的中南部沿海地區之間,在地區和行業方面的表現均有所分歧。

中國債務問題規模,足可與美國次按危機相提並論。自○八年以來,內地的信貸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增加超過一倍,至1.95倍,主要由於當局在○九至一○年推出龐大的刺激經濟計劃,現時銀行的不良貸款比率亦開始上升。

債務重組阻力大

由於債務集中於國企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屬政治主導機構,反映大型債務重組建議將面對重大阻力。舉例說,國有的鋼材、鋁材或化學品工廠產能過剩,通常可透過裁員、削減投資和注資等市場經濟方式應對,但由於中國經濟有待進一步改革,國企裁員將受到戶口(家庭登記)制度及欠缺安全網(例如發展成熟的失業福利體制)等因素阻礙。

此外,除非中國推行大規模私有化,否則國企的新資本最終將來自國家再貸款,意味着債務將增加。

中國面臨的第二項重大挑戰是地區和行業表現分歧。中國東北部經濟以國企主導,是重工業金屬和礦業重鎮,現時該區的經濟衰退猶如○八至○九年般嚴重。相反,中國的「新經濟」例如互聯網分銷和娛樂等服務業展現較強勁增長,但這些公司主要位於華南及華東。因此,就業機會無法輕易從「鐵鏽地帶」轉移至新經濟範疇。此外,「新經濟」由當地民企主導,其財政狀況遠優於國企。

地區方面,華北六省(湖北、黑龍江、內蒙古、遼寧、吉林和山西)顯然陷入衰退,與華東六個沿海省市(天津、浙江、廣東、海南、北京和上海)形成強烈對比,當局無疑將須作出重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