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署與土木工程拓展署就洪水橋新發展區,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第三階段社區諮詢,已於上月十六日結束,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香港分會在諮詢期間呈交了意見書。

洪水橋新發展區定位為「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以寫字樓、酒店及商業用途為主,能開創十五萬個新就業機會,惠及區內和天水圍一帶居民。新發展區亦靠近西部通道,有助物流、商業及科技業發展。另洪水橋南部,即元朗公路一帶,提供社區、教育及休憩用地,作混合式發展,同時保留原有村落,期望能把區內文化遺產結合發展,讓社區保持多功能及可持續發展。

就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筆者於本月九日出席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聽取各界表達意見。從眾人發言內容反映,經過三個階段諮詢後,仍有一些基本問題還未有明確的解決方案。如政府沿用於八○年代訂立的賠償安置政策,然而當區居民、原村民及議員均表示,有關政策不足以應付受影響人士,建議檢討及作特事特辦。

安置機械倉 技術難題

此外,未來的交通安排亦備受關注。當區居民質疑現時西鐵乘客量在繁忙時間已近飽和,單靠增加車廂及班次,未必能足夠應付將來往洪水橋跨區工作的人流。而露天貨倉搬遷亦有技術問題,現時露天貨倉佔地192公頃,計劃中被重置在約24公頃的「港口後勤、儲物及工場用途」土地內,倚靠多層建築物來容納,究竟重型建築機械能否放進多層大廈,以及其涉及的技術亦成疑問。筆者得悉,土木工程拓展署正就此展開研究,惟十多個月後始有結果。倘若研究結果認為多層建築物不適合,露天貨倉搬遷又會如何處理?

發展洪水橋不但可成一個經濟區,亦可帶動新界西部整體經濟。正如以往支持新界東北發展一樣,本學會支持此發展項目。香港自東涌、馬鞍山新市鎮發展後,已沒有大型土地開發,而本港極為需要各類大型及持續的土地供應,以配合人口增加及經濟發展。

在立法會特別會議上亦未聞有受影響者表達強烈反對,受影響居民只希望及早定下可接受的賠償安置方案,筆者希望政府可盡快制訂解決問題方案,落實發展方案及推行時間表,以免拖慢香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