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少人稠,居住本來就是一個難題,而隨着人口不斷增加,居住環境更是日益惡化。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形容本港人口密度堪比孟加拉達卡和印度孟買,冠絕全球發達城市,急需填海及發展鄉郊。道理人人都懂,奈何社會高度政治化,港府拓土建屋阻力重重,填海爭議更大,根本不切實際,只能紙上談兵而已。

陳茂波表示,本港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二萬七千人,是全球發達城市中密度最高,預計三十年後人口將進一步上升一百萬至八百二十萬,戶數亦增加五十萬至二百九十三萬,需要三個半沙田新市鎮才能容納新增人口,單靠已發展土地不敷應用,有必要透過改劃綠化地帶、開拓礦地和填海增加土地供應,一勞永逸解決問題。

面對不斷惡化的房屋問題,港府每隔一段時間就老調重彈,陳茂波今次的言論並沒有甚麼新意。為了覓地建屋,當局怪招盡出,一時見縫插針,一時寸土必爭,連發展岩洞和天橋底建屋計劃都提出過,不僅引來「盲搶地」之譏,更惹起環保爭議。港府總是強調缺乏土地,大有巧婦難為無米炊之嘆,其實香港不是缺乏土地,而是缺乏有效規劃,沒有善用土地資源。

眾所周知,本港面積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已開發土地只佔兩成三,其中僅百分之七是住宅用途,即是說大部分地方仍未開發,所謂「地從何來」根本是偽命題。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新加坡同樣人多地少,土地面積比香港更小,但新加坡已開發土地佔總面積逾四成,人均居住面積更比香港大超過一倍,置業率高達八成。新加坡做得到,香港做不到,原因何在,難道不值得港府反思嗎?

沒錯,本港近四成土地屬於郊野公園,如能將這些土地釋放出來,的確可有效解決房屋問題;而新加坡政府多年來積極填海造地,當中兩成土地面積正是填海得來,港府希望照辦煮碗也不難理解。然而,香港畢竟不是新加坡,港府弱勢無能,動輒得咎,根本不能與強勢的新加坡政府相提並論。尤其是香港社會高度政治化,反對派為反而反,在重重阻力之下,連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也動彈不得,何況爭議更大的填海和發展鄉郊?

正如本報多次指出,香港並非無地可用,單是大量荒廢的農地、棕地、公眾街市、公務員舊宿舍等,如果改為住宅用地,已可解決部分問題,何況還有大量私人會所用地可供利用。以粉嶺高爾夫球場為例,佔地一百七十公頃,收回這塊地皮發展房屋,最少可提供一萬個中小型住宅單位。港府將珍貴的土地資源留給少數權貴享樂,難怪授人以柄,拓土建屋寸步難行,一事無成。

回歸前,港英政府發展沙田、大埔、東涌等新市鎮,說做就做,從不拖泥帶水,沒想到回歸後社會陷入空轉,發展一年不如一年,以致被新加坡愈拋愈遠。見微知著,房屋問題不斷惡化,只是香港日益沉淪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