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人民銀行公布將之前在山東、廣東開展的「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擴大至上海、天津、遼寧、江蘇、湖北、四川、陝西、北京、重慶等9省市。在此前,人行接受的抵押品主要為國債、央行票據、政策性金融債及高等級信用債等高流動性的債券。

公告稱,擴大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在於銀行可把信貸資產用作抵押品,而人行分支機構,將對試點地區金融機構的部分貸款企業進行央行內部評級,合標準的信貸資產將可納入可接受的合格抵押品範圍。人行於聲明中表示,相關試點目的是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提高貨幣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靈活性,有助於解決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合格抵押品相對不足的問題,引導其擴大「三農」、小微企業信貸投放,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

流動性仍然充裕

在有關措施公布後不久,內地有分析解讀相關政策為中國版「量化寬鬆」(QE),並指出有關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能夠釋放高達7萬億元人民幣的資金。然而,在冷靜過後,已有不少人指出,內地可供質押的信貸資產是優質資產而非不良貸款,與解決銀行壞帳問題沒有關係;此外,美國QE主要是聯儲局直接購買商業銀行表內的次貸相關資產、緩釋銀行有毒資產壓力,與今次政策亦不盡相同。

不過,筆者有一點想指出的是,聲稱相關政策為中國版QE雖然有點言過其實,但卻可以向市場帶來正面訊息,及具有長期意義。事實上,人行在傳統貨幣工具(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尚有下調空間,加上量化寬鬆等終極工具;因此,縱使內地經濟目前正面對增長動力放緩的壓力,個人認為暫時仍毋須擔心因缺乏流動性而拖垮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