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經濟積弱,就算官員不斷唱好,股票及債券市場回暖,但多種指標仍未能讓人放心。人民銀行早前多次減息及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效用恍如揼錢落海,通縮陰霾依然籠罩,如何走出困局,確實需要多點改革新思維。

內地昨日公布九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不及預期,按年僅增百分之一點六,低於預期的百分之一點八,主要由於豬肉和蔬菜價格從上月高位回落,帶動食品通脹回調至百分之二點七;此外,非食品價格通脹較上月有所下降,亦反映出價格疲軟,主要是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不振和內地需求疲軟。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按年下跌百分之五點九,與預期相若。主要是近期大宗商品價格企穩,以及人民幣大幅貶值,有一定的輸入型通脹壓力。另外基建投資自八月以來回升,令到工業品需求企穩。但油氣開採、石油加工、金屬冶煉加工以及煤炭開採洗選等能源材料行業仍為重災區。

一般來說,民眾對低通脹應該是歡迎的,因為物價升幅有限。另一方面,企業對通縮則十分擔憂,意味着利潤受壓及債務加重,倘若通縮持續更意味着跳進流動性陷阱,即使再低的利率,人們都不願意消費或投資,而是加大儲蓄。雖然內地未至於如此悲觀,但在普遍缺乏社會及醫療保障下,高儲蓄亦是內需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

PPI低企意味着工業產品無法加價,主要歸咎產能過剩及需求下降。內地雖已着手解決,現正經歷着「去庫存、去產能和去槓桿」的艱難階段,亦逐漸從出口向投資和消費轉變,但需求跟不上,一直在拖經濟後腿。

PPI代表上游生產環節的價格走勢,CPI代表下游消費環節的價格走勢,傳導過程通常是上游影響下游,亦可通過下游需求影響上游價格。要解決PPI低企,一方面,政府須盡快完善下游價格機制以刺激需求;另一方面,企業亦須在改善產品和服務質量上下苦功,加大技術開發和品牌塑造的力度,才能真正實現內需的提振。中國消費者在節日出國狂熱消費不時引起全球關注,顯示如何令到消費者提起興趣才是問題所在。

企業猶如經濟的造血細胞,經營失敗,經濟肯定不景。現時,PPI已連續四十三個月下跌,企業貸款實際利率處於歷史高位,負債沉重已造成了一大批半死不活的殭屍企業,就算人行放水成效有限,貨幣政策上還須幫上一把,早前擴大信貸資產抵押再貸款試點,是從提升銀行放貸意願下手,希望在經濟轉型中,盡量減輕企業的負擔。企業要在艱辛的環境下求存,進而拓展生產,歸根究柢,還須依靠自強,提供高質素的產品,為消費者帶來高質的產品及服務,才是擺脫通縮威脅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