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理論叫「劉易斯拐點」,用來解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簡單點說,一個經濟體剛開始發展時,隨着勞務和資本的投入,增長速度可以很快。然而,到一個特定階段,經濟體的發展便會慢起來,理由是原有的發展模式不能再支撐經濟體高速發展,必須找新出路,才可再次騰飛。這個轉捩點就是「劉易斯拐點」。

這個理論的本質,在說明一個經濟體的發展,是不可能只靠簡單的勞務和資本投入,便可永遠有高速增長。由於凡事都有一個局限,要繼續發展,便要攀上一個更高台階。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可說是自差不多四十年前的改革開始,那時一窮二白,廉宜的勞動力成本讓中國製造業發展起來,經濟可以快速增長,現時中國的經濟產值已是全球第二。

四十年過去,曾是世界工廠的中國,現在勞動力成本已上升不少,以前便宜的勞動力一去不返。從前單靠廉宜勞動力,已足夠讓經濟每年以雙位數成長;現在情況已不一樣,數年前中國還以「保八」為口號,今天已是「保七」,可見經濟發展速度已大幅減慢,未來會是新常態,明顯地中國經濟已到了「劉易斯拐點」。

政府干預阻礙發展

不少人擔心中國經濟遇上危機,他們只是從數據看問題,如果能從宏觀的戰略層面看,現在的經濟放緩儘管並不令人欣慰,卻反映出經濟面對轉型的機遇。中國經濟未來是否可以更上一層樓,就看能否通過「劉易斯拐點」。

其實,其他發展經濟體的發展過程,無不是經歷類似情況,能成功克服經濟轉型之痛,未來經濟發展的機會會更多。從這角度看,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雖過去,但對未來發展卻不用太擔心,原因是順利通過「劉易斯拐點」的可能性很高。

經濟由廉價的勞動力成本轉型,靠的是科技創新,中國近年在科技上的成就,體現了科技實力,相信有能力成功渡過經濟轉型。筆者對中國的硬實力並不懷疑,可惜目前還是擺脫不了政府干預的固有觀念,偏偏是政府的干預,會讓中國通過「劉易斯拐點」時飽受壓力,因為人為干預會影響經濟發展。

中國經濟要向前,就必須放開干預的心態,讓市場根據優勝劣敗的原則發展,可以生存的企業自然是優秀,也只有這樣做才可讓企業有動力努力向前,而不是一味要求政府打救;也只有具活力的企業,才能夠以創新來通過「劉易斯拐點」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