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一日公布的九月財新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和服務業PMI再次同步回落,其中財新中國製造業PMI錄得47.2,較八月下降0.1个百分點,再創近年新低;服務業PMI雖然停留在50以上的擴張區間,但也由八月的51.5放緩至50.5。

再細看分項指標,製造業PMI中,產出指數、新訂單數、新出口訂單數和就業數均出現慢大下滑,這意味着中國經濟增長在下半年繼續放緩的機會相當高。國內外不少分析的焦點又再放在中國在最後的一個季度是否會利用宏觀調控,刺激內需,穩定經濟增長。

但筆者已多次指出,藉着宏觀調控刺激內需,只能推動經濟短期增長,假若中央確認短期經濟增長向下調整的勢頭不變,更應將政策焦點轉向長期經濟增長,而長期經濟增長則有賴提升資本、勞動力、天然資源的生產力,而提升這些生產要素的生產力,便需要一個有效率的金融市場分配市場的可借貸資金(loanable fund)到一些能提升生產力的項目(如科研、教育、醫療等項目),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場,中央要確立真正的市場化改革,讓銀行和金融機構基於市場及回報作出考慮,而並非取決於地方和中央改府的政策考慮。

掃除既得利益者障礙

綜觀過往十年的國企改革,中央政府只提出基本和方向性的原則,但具體的改革和操作細節仍然留在國企的管理層手中,但這些管理層亦是國企壟斷地位的最大得益者,要既得利益者對自己的利益架構進行改革,極之因難。

先前中央提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稱混改),讓民營資本或外資股權(市場資本)所佔比例有所擴大,但假如國家控股地位一如以往不變,市場資本根本不能發揮以市場考慮作出有效率決策的作用,中國的國企改革比其他的經濟改革(如農業、外貿)來得慢,主要由於國企高層的既得利益,要加快改革就不能再談改革的大原則和指導方向,而是要定出具體方案衝破以上討論的關鍵問題,否則只會如過往十年,國企改革的實質成果難以寸進。

反過來看,只要金融體系市場化能與國企混改互相配合,市場資金便能流向真正有盈利和效率的企業,而混改企業亦有動機提高效率和盈利,以吸引市場資金流入,這樣透過市場化和制度改革帶來的效益,絕對不下於再向國企投入大量資金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