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對於今年經濟增長保七,表面上擺出一副樂觀態度,暗地裏卻從未停止向經濟落藥。在A股高台跳水後,以資本再膨脹刺激消費之如意算盤落空,保持向經濟注入龐大流動性,已是別無選擇下的方法。

上周末,人民銀行宣布將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試點,擴大多九個省市,昨天A股亢奮不已,有投資者形容是「中國版QE」,威力如同放水七萬億元人民幣云云。其實,根據山東及廣東的試點經驗,銀行面對壞帳風險,措施成效與股市樂觀無疑存在落差,只怕最終再一次淪為雷聲大雨點小的微刺激措施。

人行把去年在山東及廣東試行的資產質押再貸款計劃,試點範圍擴大至上海、天津、遼寧、江蘇、湖北、四川、陝西、北京及重慶。簡言之,新措施下金融機構可以把已借出去的貸款,再拿到央行抵押套回流動資金,可抵押的則由傳統主權債、國債、政策金融債和央票等高級別資產,擴展至今次由人行核准的信貸資產。

顯而易見,新政策主要針對現行金融機構合格抵押品相對不足的問題,人行希望金融機構藉此把資金引導往長期缺水的三農及小微企業,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以增加流動性支撐經濟復甦,功能上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類近。

事實上,自去年下半年開始,人行連環減息及降準,透過國債逆回購手段為市場提供游資,資金成本持續下降,直至今年八月初人民幣一次性貶值,央行維持匯價穩定出現被動回籠資金,今次措施與補足現行流動性供應方向有關。

話說回頭,中國信貸增長疲弱,不是單純銀行無資金可貸,而是在差勁的經濟環境下,借貸需求本來就不見得活躍,把存量信貸資產押給人行再用作放貸,效用成疑。

站在銀行立場,面對內地企業貸款風險攀升,對一些受經濟盛衰周期影響,需要支援的行業,本來就愈來愈審慎,尤其三農、小微企業一類風險溢價最高的更是如此。因此,央行激勵銀行放貸,更像是隔岸觀火,即使為銀行業提供再大筆的再貸款,最終承受壞帳風險的,依然是自負盈虧的銀行。如真的要推動信貸增長,政府及人行必須要作出更大承擔及投入。

去年於山東及廣東試行措施,通過抵押通道取用的額度始終未見活躍,可供質押信貸項目也集中較優質資產而非不良貸款,對紓緩銀行業持續面對的壞帳壓力,無即時幫助。

毫無疑問,中國的穩增長政策,已從微刺激轉為強刺激,去年十一月啟動減息降準至今,對經濟提振效果仍是微乎其微,只怕今次措施又是老調重彈,重踏中國式微刺激的老路。在匯率企硬,製造業出口競爭優勢漸失下,短期刺激作用相信是心理大於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