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為息口去向及通脹預期糾纏不休之際,中國也面對物價與貨幣政策不知如何匹配的難題,只是處境南轅北轍。內地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八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按年升百分之二,高於七月份的百分之一點六;可是同期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按年則下降百分之五點九,降幅超過七月份的百分之五點四,連跌四十二個月並創出○九年九月以來新低。CPI反映的消費品價格通脹創一年新高,PPI代表的工業品價格通縮則繼續惡化,通脹與通縮並存,貨幣政策如何是好?

CPI上漲主要由於豬肉和鮮菜價格大漲,推高食品價格按年上漲百分之三點七,反觀非食品價格只上漲百分之一點一。通脹苗頭當然不能忽視,但食品價格頗受暫時性的季節因素影響,可見在多個消費領域,通縮風險仍然未有改善。

其實,市場更為擔心的是不斷下滑的PPI。工業品不斷跌價,與國際油價、原材料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有密切關係,造成內地油氣開採、石油加工、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出廠價格大幅下跌。此外,鋼鐵、水泥等上游產業產能仍然過剩,房地產、基建等固定資產投資放緩,也是導致工業品需求回落的重要原因。

本來,要消化過剩產能,對內可依靠基建和樓市,對外可寄望一帶一路和歐美需求回升。然而,基建受累於過去幾年地方負債沉重,再無力大搞投資;而樓市則仍處於去庫存階段,暫時幫不上忙。至於一帶一路更是遠水難救近火。

PPI陷於嚴重通縮,對企業的打擊最為明顯,對負債沉重的企業尤為不利。出廠的產品不斷跌價,意味收入愈來愈縮,早年借下的債務隨時成為催命符。不少企業抱着捱得一時得一時,開工不足索性讓員工放假變相隱性裁員,債項到期時則洽商「借新還舊」,銀行為免呆壞帳飆升,多會隻眼開隻眼閉,讓不少企業淪為「殭屍」。

當局不會不知道問題嚴重,人行自去年十一月以來已五次減息,今年亦先後三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雖然企業的利息負擔或可減少,但眼見投資收益不佳,可借入平錢的企業還不如攬錢「過冬」!可見在需求不振及產能過剩的打擊下,貨幣寬鬆對扭轉製造業通縮有如「揼錢落海」。反而不斷減息有可能變成實際負利率,為通脹埋下隱憂。

不少市場人士指出,內地有必要在財政層面採取更多措施。目前,市場對中國經濟真實情況有如霧裏看花。一方面服務業對帶動經濟增長,效力未及想像中大,另一方面工業部門的景況則愈見黯淡。內地正處於增長速度轉換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所謂「三期疊加」階段,一旦把脈不準或用藥不當,必將鑄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