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對創業和創新高度重視,不僅將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提升到經濟轉型和保增長的「雙引擎」之一,國務院常務會議最新提出,要「推動特殊股權結構類創業企業在境內上市」,釋放出鼓勵創新創業型企業積極融資,並將為VIE(可變利益實體)架構的中概股回歸大開方便之門的訊號。內地市場發展一日千里,惟反觀本港,在同股不同權的轇轕中糾纏近兩年,作為國際集資市場的地位已岌岌可危。

內地股市狂牛直奔,深圳創業板指數更在年內暴升逾一點六倍,市盈率逾一百四十倍。眼見做手遊的掌趣科技,市值超過已在美國退市的內地兩大網絡遊戲巨頭盛大和巨人市值總和;營收只有在美上市迅雷不到一成的暴風科技,三個月內股價最多漲逾四十倍,市值相當於九個迅雷,眾多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公司考慮拆除原有的VIE股權架構,轉搭A股快車,並不令人意外。

去年阿里巴巴、京東等科網股掀起赴美上市潮,今年趨勢逆轉,粗略估計,目前有二十六隻中概股完成退市或已啟動私有化,另有二十一隻「準中概股」擱置海外上市計劃,在高估值誘惑和政策利好刺激下,開始計劃回歸A股。周三提出私有化建議的紐交所上市公司邁瑞醫療,股價創近三年最大單日漲幅,已完全反映市場對於中概股回歸的正面態度。

A股市場以往被批評留不住真正卓越的互聯網企業,遠到新浪、搜狐,近到雄霸天下的BAT(包括阿里巴巴和騰訊等),還有京東、攜程、新東方等行業龍頭,悉數選擇到美國或香港上市,但隨着中央對互聯網的重視提升,情況已完全改觀。國家要大搞新經濟,「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無不是衝着互聯網、智能科技而來,當局一方面拋出橄欖枝,積極招攬螞蟻金服、小米等科網巨企登陸A股,一方面進行制度改革,推動中概股回歸。

創業板發行辦法和再融資辦法早前進行修改,明確表示要放寬財務准入指標,取消持續增長要求,簡化發行條件,為境外企業境內上市預留法律空間。上交所更加擺明車馬,要打造中國的納斯達克,這個計劃在新股註冊制改革後推出的「戰略新興產業板」,定位在「承接中資概念股」,同時會放寬上市門檻,廣納資訊科技、可再生能源以及生物科技等創新推動型經濟企業。

近年來港上市的科網股愈見凋零,港交所就不同投票權的討論糾纏近兩年,即使諮詢獲順利通過,要落實進行還需要一段時間。中概股回歸潮預計未來三年最多可吸引近兩萬億美元的資產進入資本市場,香港若繼續故步自封,拒絕在制度上作彈性處理,隨時會再錯失良機,繼阿里巴巴後,與更多的互聯網、創新型企業擦身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