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央已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務求達到「穩增長」的目的,但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內地經濟仍未見曙光,固定資產投資及社會消費表現仍然疲弱。隨着經濟走弱,將使就業轉差、投資減慢及不良貸款上升的風險增加,令經濟陷入持久低增長,因此在持續放寬貨幣政策之餘,中央應及早推出更有效的財政措施,否則在經濟下行失控的時候,再推出任何措施恐怕為時已晚。

內地最新公布的多項數據均遜預期,四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百分之十,較三月少零點二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增長百分之五點九,較三月好但不及預期,至於一至四月全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僅百分之十二,是十五年以來最弱。

作為帶動內地經濟增長的「三頭馬車」,四月表現均差過預期,無疑令市場增添對內地經濟前景的憂慮。最令人擔心的是,人行降準及減息後,對經濟未有帶來絲毫的刺激,因此即使人行日前再度減息,市場亦質疑減息對經濟帶來的實際效用。

人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目的在於打通融資渠道,令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下降,加快各行業資金到位,但最新公布四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只有七千多億元,遠低於預期,而據人行初步統計,今年四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長為一點零五萬億元人民幣,按年減少約三成,亦較市場預期的遜色,可見連番放水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銀行的放貸態度仍然相當審慎,企業資金緊絀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內地經濟走下坡,居民消費疲弱,故短期難以靠內需帶動經濟復甦,全球經濟乍暖還寒,在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優勢減弱的情況下,出口亦難以為疲弱的經濟增長帶來新動力,早前公布的進出口數據下滑,更令市場大失所望,故內地能否穩增長,將視乎投資,所以除寬鬆的貨幣政策,市場開始期望中央會有更多財政政策來提振疲弱的經濟。

以目前形勢來看,增加基建投資成為穩增長的撒手鐧,惟基建投資需要地方政府的財政配合,可惜的是地方政府在房地產市道低迷下,財政收入大減,不少地方政府已債台高築,令投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資金不足。

繼頒布地方政府債券置換措施之後,中央昨日進一步允許地方債納入央行SLF、MLF和PSL的抵押品範圍,隱約露出了中國版QE的影子,明顯是要清除地方債障礙,為新一輪基建投資所作的部署。增加基建投資目前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唯一出路,在不容有失的情況下,中央務必先行解決地方債問題,否則在投資未能靠穩下,經濟只會繼續失速下滑,繼而引發失業及不良貸款等更加難以處理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