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一三年提出一帶一路的構思,希望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促進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中央於三月底發出相關的願景與行動文件,詳細闡述了發展藍圖。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成內地資金走出去的投資對象。(資料圖片)

相信讀者對絲綢之路並不陌生,歷史上的絲路由民間力量推動,讓商品以至文化得以交流。陸上絲路於漢唐時期出現,唐朝衰落後,海上絲路於宋朝出現。絲路象徵着當時中國的強盛,明清時代海陸絲路相繼中斷,反映了國力由盛轉衰。因此,一帶一路相信是實現中國夢(即民族復興)的構成部分。

一帶一路戰略可謂古為今用,透過貫通亞洲、歐洲、中東和非洲,希望實現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以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以降低關稅等措施帶動商品貿易,放寬項目直接和間接投資的限制,以及促進多邊的文化交流。

基建帶動資金需求

不少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嚴重落後,極待改善。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推算,由現時到二○二○年,亞洲地區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高達每年7,300億美元,但現時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均無法滿足相關的龐大資金需求。有見及此,中國先後倡議成立絲路基金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以支持一帶一路的發展。

絲路基金於去年由人民銀行牽頭成立,規模為400億美元,其運作模式類似私募基金,直接參與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的基建項目投資,以爭取長期而穩定的投資回報。另一方面,現時世界銀行由美國主導並擁有否決權,亞洲開發銀行則由美日兩國主導,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雖為上述機制的成員國,但實際上卻沒有話語權。亞投行正好彌補現行機制的不足,為需要資金的新興市場項目提供貸款。亞投行開局反應熱烈,現時已有逾50個創始成員國,包括英國、德國及法國,為一帶一路的發展注入強心針。

中國的儲蓄率偏高,資金和外匯儲備都有需要走出去,一帶一路沿線的發展中國家成為了資金走出去的投資對象,達到項目獲得資金、投資獲得回報的雙贏局面。此外,透過向沿線國輸出設備和技術,可紓緩內地產能過剩的問題。另一方面,隨着一帶一路的多邊貿易發展,內地與各國的貿易額將進一步上升,人民幣用作貿易結算的比例將逐步提昇,有助人民幣國際化。

香港已向中央提出加入亞投行的意向,作為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本港人民幣資金池規模逾10,000億元;香港亦是亞洲最大的資產管理中心,管理規模逾20,000億美元。充裕的資金池,加上融資和資產管理方面的經驗,香港能在資金融通方面作出貢獻,例如爭取亞投行於本港發行債券。

此外,香港在金融及法律等專業服務領域,亦可為走出去的內地企業提供支援。一帶一路帶來的轉變將會是實質而長遠,香港宜做好準備抓緊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