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去年撤兌換上限後,市場一度掀起人民幣結構性存款產品(SID)熱潮,惟人民幣匯價今年貶值勢頭未改,除非能於月內彈升1.4%,即是近900點子,否則半年期人民幣SID月底埋單,投資者蝕息又蝕匯價,大行贏盡首批SID。

人民幣今年匯價走勢不佳,勢令買人民幣睇升SID的投資者蝕息又蝕匯價。(資料圖片)

銀行看升人民幣保本SID產品概覽

美元兌人民幣走勢

去年十一月人民幣兌換撤限消息一出,港銀隨即將戰線由人民幣定存移至人民幣SID,中銀香港(02388)、信銀國際及星展香港均推半年期看升人民幣SID。以星展香港為例,若每美元兌人民幣五月底升至6.1200,8.5厘年息則平安落袋,較當時人民幣定存一般只有3厘息吸引。

收復失地需升值1.4%

不過,今年人民幣匯價走勢,自去年十二月跌穿6.2後,持續於6.18至6.28水平跳動,從未成功收復失地。

撤限後的首批人民幣SID開首定價平均6.1350,原本只需稍升150點子(升值0.2%),已可贏盡高息,惟人民幣匯價如坐過山車,昨收報6.2096,意味着SID投資者若要「到價」,人民幣月內起碼要彈升近900點(升值1.4%),可謂贏面甚微。

事實上,財資市場人士一早已拆解SID高息之謎,銀行最初開價如此進取,實際上是由於所設計的SID背後,有期權等對沖安排。

永隆銀行司庫蕭啟洪表示,銀行一般都會「拆開」SID存款,一部分買入相應的看升人民幣期權,另一部分則放於同業敍造定存。

後市波動 慎防風險

投資者若最後「賭中」,銀行即沽出期權獲利,兼且可彌補向客戶支付的高息。即使今趟投資者最終押錯注,人民幣錄得貶值,銀行僅需向客戶支付0.5厘年息的「超低」資金成本,加上銀行就人民幣貶值有對沖安排,亦絕對不會蝕入肉。

雖然首批SID看似以銀行成為贏家,但蕭啟洪表示,期權市場由手執大盤的投行作主導,與客戶對賭的往往不是銀行,而期權市場對看升人民幣出價愈高,則反映人民幣後市愈波動,投資者需謹慎評估產品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