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月份進出口額雙雙下滑,同為○九年來同期最差表現,成為中國經濟外需疲弱、內需不振的又一明證。以往被視為穩定經濟增長中堅力量的外貿,如今反為經濟帶來下行風險,今年穩增長面對的挑戰顯得更加嚴峻,雖然中央一再強調要推動經濟向消費拉動和可持續轉型,但製造業承載大量勞動力職位,為防就業滑落造成社會不穩定,中央對轉型不會冒進,不難預測進一步的財政和貨幣寬鬆措施仍陸續有來。

內地四月份出口按年下降逾百分之六,增速在前四個月中三次出現負值;進口按年滑落逾百分之十六,更是連續第四個月呈現雙位數的跌幅。事實上,被視作中國外貿晴雨錶和風向標的「廣交會」,早前公布到會採購商人數、出口成交雙雙下滑,已預示未來六個月中國出口並不樂觀,而官方公布的外貿出口先導指數在四月份進一步回落,也令經濟學者相信,今年外貿增長或將連續四年無法達標。

在金融海嘯後,歐美經濟持續疲弱,市場需求大不如前,中國已無法再依賴出口帶動經濟增長。過往多年來,內地出口企業一直粗放式發展,依賴歐美的強勁需求,製造低端的出口產品,雖然中央要打造高水平開放型經濟,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但同時也需防止大規模失業和社會不穩定,在經濟轉型上面臨微妙的平衡問題。

過去半個月內,國務院常務會議已兩度提出刺激進出口的措施,包括進口消費品降稅、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要,採取投資、工程建設、技術合作等方式,帶動裝備出口等,可見面對近月令人失望的外貿數據,中央高層對穩出口、擴內需的態度已愈趨急迫。惟出口形勢基本上取決於國際市場,國內政策能發揮的空間有限,促內需的政策一時間亦難以落實到基層,情況短期恐難見改善。

內地還有通脹、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生產及社會消費等多項經濟數據將陸續出爐,綜合早前公布的多個先行指標,市場對四月份整體經濟表現難言樂觀,斷言第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七不保」的投行不在少數。在大幅降準一個百分點後,人行將要推出中國版量寬、中國版LTRO的傳言不斷,外匯儲備注資兩家政策性銀行,即將在全國推行信貸質押再貸款等,都被市場引申解讀。不過,人行官員對量寬態度保守,被視為降低中國整體債務風險重要措施之一的一萬億元地方置換債,更傳出因不獲金融機構青睞而需推遲發行。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增長模式轉換過程,改革必然是陣痛在先、得益在後,至於要如何平順「換檔」,在抓住經濟轉型機會的同時,防範經濟減速的風險,是當局必須正視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