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牽頭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主要目的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以抗衡由美元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以及為內地的貨品和資本輸出開拓周邊市場。最新消息是英國正式向中國提出確認函,申請作為意向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南韓亦隨即表態正考慮是否需要加入亞投行,無視美國的反對,顯見實際商業利益最重要。

隨着經貿實力增長,中國近年積極強化在亞太地區的政經影響力及話語權,以外匯銀彈打開海外市場,擴大影響力,戰略格局龐大,但能否成功仍有許多挑戰。

亞投行的籌建,被外界視作中國展示金融力量的一次國際行動,建立向亞太區輸出資本、尋找體現自身影響力的戰略性平台,也表明中國已開始挑戰現有的國際金融秩序,力抗美日主導的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在本地區打造「脫美元」經濟圈。在首批宣布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的21個國家中,並不包括美國在亞太的盟友日本、南韓及澳洲等。

亞投行的倡議在東盟國家獲得最大反響,原因在於基礎設施薄弱的亞洲,對建設資金有巨大需求。亞洲開發銀行曾預測,二○一○年到二○二○年,亞太地區約有八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其中一半來自能源領域,三成來自交通運輸,剩下的包括通訊和水務。僅靠各國政府的財政支出,加上亞銀每年在基礎設施上投資的一百億美元恐難以滿足。在這場中美爭奪國際金融話語權的角力中,那些急待完善基建又缺乏資金的新興經濟體大可坐收漁人之利。

外界將中國在歐美經濟自顧不暇時,大手筆輸出資金及過剩產能,協助新興、發展中國家基礎建設的行為稱為「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其核心內容包括中國大力推動的「一帶一路」戰略,以及「高鐵」與「核電」外交;至於亞投行和絲路基金,則扮演新型跨境投融資機制,通過金融支持,引導企業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投資。

中國以往在海外的投資,往往因當地選舉變化、環境因素、社會運動、專利糾紛等變動迭生,早前的墨西哥高鐵招標取消,便可視為一記警鐘。而在「一帶一路」布局中,以中亞、南亞、東南亞的新興國家為主,不僅有資本問題需要解決,更重要的是當地政治局勢、法制環境、勞動力技術水平等軟硬體配套。

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戰略格局龐大,計劃能否成功仍有待時間驗證。但中國經濟實力日強,全球經濟重心正向亞太地區轉移,在發達國家中,繼新西蘭後,英國亦已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加入。距離中方規定獲得亞投行創始國資格的最後期限只剩下半個多月,為免在亞太地區被邊緣化,相信短期內還會有更多新成員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