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今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照例事先都有不少小道消息傳出,試試外界水溫。近日有指特區政府準備發行第五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規模約一百億元。回顧過去發行iBond,政府被視作利民紓困措施之一,由於美國爆發金融海嘯之後,港元跟隨美元變成零息貨幣,一班靠銀行紅簿仔利息度日的市民,頓失所依,政府慷納稅人之慨,每年在庫房撥出數億元派息,多少可幫補需要定息收入的市民。

除了第一批iBond因市場環境未熟悉產品特性,導致認購反應較冷清外,其後三次iBond發行,市民認購反應踴躍,大手認購獲分配比例已經愈來愈低,最後認到一、兩手的投資者,每年收政府一千幾百元債券利息,象徵式居多,真正紓困作用不大。

iBond除了小恩小惠的紓困功能外,政府牽頭發債的另一個如意算盤,是冀望藉此推動本港債市發展,尤其是債券零售市場,但實際情況是港元與美元有聯繫匯率關係,機構投資者要買賣債券,自然選擇市場深度遠勝香港的美元債券市場,況且不少iBond認購者一心持有直至到期,令iBond在二手市場交易極其疏落,根本無法提起債商胃口。

坦白說,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多國央行為防止通縮重臨國境,紛紛擺出一副量寬無上限的姿態,瑞士、丹麥及歐洲央行甚至打破傳統,施行負利率政策,可是全球經濟大國印銀紙愈多,通脹及經濟增速反而每況愈下,亦令已停止量寬政策的美國,匯價走勢一枝獨秀,美元大半年之間升值近兩成,意味着與美元掛鈎的港元也躋身強勢貨幣之列。

港元隨美元強勢,對於外向型經濟的香港來說並非好事,可以預期進口物價回落,尤其港元兌人民幣的回升,將對壓抑物價產生一定作用,通脹掛鈎產品的吸引力,很難與過去幾年相提並論,港府去年底已把今年通脹預測調低至百分之三點四,投資者要有心理準備,未來iBond的回報將低於較早前發行的數批債券,再者金融市場預期今年美國進入加息周期,通脹掛鈎產品的息差優勢,多多少少都會打折扣。

本港庫房長期水浸,在紓困與推動債市發展效果均未彰顯下,港府若依然加碼發債,相信與政府對香港人口老化的推算有關,估計長遠香港將出現結構性財赤,未來幾年,香港多項大型工程包括港珠澳大橋及西九項目等需要投放龐大資金,估計一六年之後每年預算的工程花費近千億元,還未包括醞釀多年的機場第三條跑道計劃融資,財爺經常提醒市民積穀防饑,香港本身財政健全,享有極佳的債務評級,港府念念不忘iBond,苦心經營,最後會否為大型工程找數,透過融資為項目結帳鋪路,似乎這可能性不可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