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納斯達克指數正逐步逼近二○○○年科網泡沫爆破時的高位,港股投資者看在眼裏,對於失掉阿里巴巴的千億上市集資,肯定感到萬般失落。阿里這宗全球史上最大集資活動令投資者趨之若鶩,去年九月上市時,機構投資者認購僧多粥少,令阿里可以在招股時不斷加價,最終以每股六十八美元上市,向隅的人更只能在二手市場追浪,難怪掛牌後短時間內翻近一番,高見一百二十美元,創造中國的網絡神話。

有趣的是,去年第四季當投資者前仆後繼之際,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卻選擇「人取我棄」。據提交予美國證交會的文件披露,淡馬錫在去年第四季賣掉了七百三十萬份阿里預託證券(ADRs),相當於手上股份四成之多,套現四億八千七百萬美元,也創下這家主權基金在美國股市減持的最大筆紀錄。

新加坡政府主權基金的風格,向來被視為長期投資型,突然大手減持難免令市場錯愕,尤其投資者認定電子商貿在中國市場方興未艾,表現有望維持優於實體經濟,吸引基金經理大舉換貨離開傳統產業股份,淡馬錫卻反其道而行。正所謂見好即收人人都會說,能夠付諸實行的少之又少。

在資訊爆炸年代,商業世界的成功個案,每每被快速模仿,傳統行業受更大的競爭威脅,行業周期縮短。這情況在虛擬世界也一樣,俗語說人怕出名豬怕肥,阿里坐大之後,內地冒仿者眾,線下企業爭先恐後走到線上,當中更有很多企業藉資本市場取得巨資,有充裕彈藥蝕住搶客,以後來者身份加入戰團。

阿里本身營銷規模愈大,供應商與產品監管成本也變得愈高,近日監管部門便毫不客氣斥責阿里要注意假貨,而且假貨風波有迹象蔓延至上市地美國,當地律師已聲言會就假貨風暴招攬投資者,籌劃集體訴訟向阿里索償。

無論淡馬錫是否衝着阿里上市後接踵而來的不利消息而決定減磅,但借古鑑今,當年美國科網熱的經驗,即使資訊科技可以無限延伸發展,但虛擬經濟不可能完全脫離實體經濟,當發展愈趨成熟,營收與民眾的可支配收入表現會趨向一致。

今日全球經濟氣候持續低迷,中國經濟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困難的時刻,出口疲弱,內需不足,資產泡沫岌岌可危,阿里天價上市,即使從高位大幅回落,目前的市盈率仍是A股舊經濟企業的兩至三倍之多。在互聯網發迹地美國,龍頭互聯網巨擘Google,兩個創辦人佩奇及布林剛向監管機構遞交文件,準備未來兩年把手上四十四億美元的股份分段減持。今日谷歌的估值,只是與標普五百企業平均值睇齊,花無百日紅,淡馬錫趁當造收割,也是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