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尾收爐在即,A股股民在長假期前入市意欲依然強烈,預早吸納環保、新能源、國企改革等國策股,準備迎接稍後開始的所謂「兩會行情」,當中尤以國企改革及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成為重頭戲之一,預期會有政策出台,進一步放寬國企混合股權制改革門檻,以及競爭性領域所有制資本參與的股權比例限制。

股市向來是炒預期,而政府透過激活民資穩增長的意圖昭然若揭,惟民間資金對此顧慮頗多,政策在落實上恐將困難重重,股民會否得償所願還未可知。

中國經濟處於新舊常態的過渡期,增速下行並未結束,市場普遍預期今年將是「保七」之年。由於去年各省GDP增長未能達標,地方政府今年加碼推出重點投資,僅已公布計劃的十四個省,投資總規模高達十五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超過去年全國財政稅收,開啟一場地方投資盛宴。

在穩增長方面,今年財政政策需要發揮更大作用,問題在於土地財政萎縮、中央銳意清理地方債、嚴控新增債務,地方政府面臨「無米落鑊」的困局。據經濟學者測算,計入存量債務接續在內,要拉動今年GDP增速達到百分之七,尚有三萬五千億元基建資金缺口,因此PPP、國企混改等引入民資的措施能否順利推進,對穩增長至關重要。

可惜,已公布的幾個國企混改案例,一直被批評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引入的新股東名單中,有半數是基金投資者及保險企業,相較於引入民資打破壟斷的改革原意,更清楚反映企業圈錢的急迫。對民企來說,參與混改也是顧慮重重,憂心無法與國企取得平等話語權,無法保障自身利益,甚至淪為權貴瓜分壟斷利潤的工具。

至於被中央寄予厚望的PPP模式,概念雖然叫得響亮,要落實也存在不少問題。地方政府欠缺合約精神,把民資圈進來後,事前承諾的條件往往縮水,甚至完全不兌現,在落實時也可能一拖再拖,一般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周期長,一個「拖」字就可以把民資拖得血本無歸。此外,還有官員換屆風險,正所謂一個地方一種做法、一個領導一套政策,新官員未必肯蕭規曹隨,光是考慮到政策的可持續性,就足以令企業對PPP模式望而卻步。

激活民資知易行難,內地有人將今年稱為「PPP項目元年」,計入近日公布推薦項目名單的浙江,地方政府已公布的PPP項目總規模已超過一萬億元,惟PPP模式成功與否,能否獲得民間資本認可,關鍵不在於推出項目多寡,而在於能否按照合約精神行事。若政府未能提高透明度,制訂公開及可預期的政策安排,恐怕民企將拒絕配合,引入社會資本或成為政府的一廂情願,穩增長淪為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