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至一年細價樓價格急速上升,表面雖是政府政策促成,不過亦不應該忽略社會文化改變的推波助瀾。

新生代入市買樓前,須注意自身的供款能力。

早在去年九月,筆者已在文中提及過細價樓價格之所以急升,是受政府政策所激發。例如,金管局收緊樓按成數,造成細價樓相對於大價樓出現不對稱的優勢,因為對於實力有限的買家,由於細價樓可以申請貸款的成數較大價樓高,所以令市場對細價樓的需求進一步上升。而金管局定了死線在400萬,樓價400萬元或以下的住宅,按揭證券公司才可批出九成按揭貸款。而樓價若過700萬,貸款成數即跌至最多六成。

事實上,過去一年樓價走勢正好反映上述情況。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統計數字,過去一年,港島、九龍和新界三個地區,40平方米以下單位價格上升了13至20%、40至69.9平方米單位價格上升11至19%、70至99.9平方米單位價格由下跌2%至上升12%、100至159.9平方米單位價格由下跌2%至上升8%和160平方米以上單位價格上升2至6%。

爆煲風險 不容忽視

除了政府政策刺激細價樓價格外,據筆者所見,最近幾年社會出現了一個思想上的改變,就是新生代視買樓為「必需品」。筆者不是反對人以買樓為人生目標。不過,是不是一定要買、不能租,或者不能和父母同住?事實上,今天不少的新生代「用家」,他們不少本來還未有足夠條件買樓,只是抱着人有我有的想法去買樓,未必有急切需要,間接令市場對細單位需求大幅飆升。

他們之中,較好的自己有能力付首期買細單位,較差的要父母幫忙。筆者眼見不少父母為拿首期給子女買樓,將自住物業加按,所以近日專家才擔心樓市走向爆煲。

儘管本地銀行不大可能貸款給不合格的貸款人,但面對一批未有財力和心理準備面對樓價波動的業主正不斷增加,走向樓按爆煲的潛在風險,實在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