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價升勢之勁,真是鐵證如山。差餉物業估價署昨日公布,去年全年私人住宅樓價指數狂升一成三,但這只是表面數字而已,因為四百三十一呎以下的細單位飆達一成五,遠遠拋離中、大型單位升幅。

近年細價樓出現瘋狂追落後,主要來自上車客入市,由於購買力跟不上樓價升幅,愈是想買樓,便要選擇層次較低的物業,造就不少「公屋王」及「居屋王」。這種紛紛以癲價入市的現象,背後反映對未來樓價易升難跌的預期,其實是非常不健康及危險,結果是負擔愈來愈重,居住質素卻愈來愈差,抵禦經濟風險的能力更弱。

上車盤難求,買家難以負擔港島的傳統市區樓,只好轉往新界追落後。去年整體細單位樓價指數升一成五,其中新界及九龍區「上車盤」則分別升近兩成一及兩成,明顯高過港島區的升幅。細價樓一年升兩成,火速推升樓價超越三百萬元大關。在一三年底,仍有兩成私樓成交價在三百萬元以下,去年底的比重急跌至一成二,細價樓普遍已不再細價。

金管局官員最近表示,若樓市繼續升溫,不排除再推出逆周期措施,以保障銀行體系穩定。自○九年以來,金管局推出多輪逆周期措施,其後樓價一直順勢而上。金管局每次出招,只短暫凝住購買力,由於「辣招」將投資者趕絕,市場由用家主導,購買力看來更加實在,樓價更容易逐級築底而上。若政府未來進一步收緊按揭成數,恐怕只是增加上車客負擔,而非令樓價變得更容易負擔。

細價樓升勢迅速蔓延至居屋及公屋市場,粉嶺公屋成交呎價逾一萬一千元,貴得令人咋舌。一月份二手公屋成交六十二宗,總成交金額超過一億二千萬元,即平均每間公屋售價達二百萬元,很多樓王更是迷你單位,買家形同住進大一點的劏房。不難想像,就連有能力上車的都只能蝸居於迷你單位,社會上的劏房問題又怎可能得到解決?

香港土地供應及住屋需求無疑是存在嚴重落差,土地及房屋供不應求,令樓價及租金不斷上升。過去五年,私人單位平均每年落成量只有一萬一千多個,未來五年年均預算則有一萬四千多個,較前五年增長三成。預期住宅供應增加,應給大眾一個美好願景,可惜數據卻顯示遠水救不了近火,市民寧願冒險也堅持入市。

美國加息步伐固然左右着香港樓市走向,可是現在加息的變數愈來愈多,因為多個國家先後加入量寬放水行列,勢加速環球資金流竄,令本港樓市受更多不明朗因素影響,困局短期內難望解決,對上車客相當不利。若然上車客追落後的現象持續,細價樓買少見少,往後還能買甚麼?如硬要入市,恐怕愈來愈脫離本身的負擔能力,風險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