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昨日公布二○一四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僅得百分之七點四,失落於中央年初訂下的百分之七點五目標,也創下一九九○年以來最低速的增長,按季度勢頭,第三、四季增幅僅百分之七點三,比上半年有進一步放緩迹象;同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下調了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其中,中國增長預測由先前的百分之七點一,下調至百分之六點八,二○一六年更由百分之六點八,大刀闊斧削減半個百分點,去到百分之六點三。

種種迹象顯示,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環球經濟乍暖還寒下,再不能獨善其身,將告別改革開放以來飛快增長速度,未來經濟增長跌穿七,甚至進入六字頭年代,恐怕會成為新常態。

中國經濟以製造出口主導,能源及天然資源耗用,使得發電數據更能窺探經濟放緩之面貌。統計局昨日亦公布全國發電量,全年五點四六億千瓦時,按年增幅僅百分之三點二,發電量增幅已從千禧年後,多年的雙位數增長,直到二○一二年開始僅維持單位數升幅,而二○一四年增長,又甚至比美國次按風暴爆發、二○○八年經濟低谷期間的百分之五點六,更為疲弱。

事實上,美國經濟大病初愈,歐洲卻依然疲不能興,與中國競爭的新興市場,產能過剩情況未有得到解決,而中國本身經歷多年持續上漲的勞工成本,經已使得一些較低增值的製造出口業被其他市場取代,在出口產業轉型上面遇到極大挑戰,鼓勵企業投資也變得事倍功半,同時間刺激內需未竟全功。去年進口貨值出現萎縮,是二○○九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差,故去年可見,房地產的調控措施突然由緊轉鬆,由過去多年的壓抑樓價上升,到一百八十度轉方向,下半年紛紛撤銷限購令,中國經濟刻下不能容許資產市場泡沫爆破,以免進一步拖垮經濟。

二○○九年中央四萬億銀彈投入基礎建設,大興土木粉飾太平,結果換來各省各市的大白象爛尾項目,城投債危機,引發資金鏈斷裂的連鎖反應。今次經濟結構調整為免重蹈覆轍,中央表明心迹不走回頭路,過去大半年一直只維持針對性定向放水,扶持三農及中小微企業,維持按揭市場穩定等有限度救市措施,到年底才開始轉向貨幣寬鬆政策,作更直接的存貸利率調節,以全面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在在反映中央測試社會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

隨着現處歷史高位的存款準備金率有頗大下調空間,在貨幣政策上,中國有足夠的彈藥以防經濟失速,同時間,鼓勵一帶一路發展,一方面在可控情況下,刺激基建及下游配套需求,也藉加強與地緣連接國家的經貿往來,達到經濟策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