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向來認為內地監管當局對銀行業的監管比歐美更優勝。例子之一就是貸存比率(Loan to Deposit Ratio),它表示銀行每接收100元存款,有多少元借貸出去。

100%貸存比率表示銀行收100元存款,也借貸100元出去,沒有保留以備不時之需資金的緩衝空間,有發生擠提的風險。

貸存比率有嚴格限制

內地銀監會限制銀行的貸存比率不能超過75%,這方面比其他沒有明文規定限制的國家優勝。以美國合眾銀行(U.S.Bancorp)為例,一四年第二季的貸存比率為91.7%,而且該銀行的貸存比率是長期高於90%。

貸存比率也是控制信貸供應的手段之一。不過,為了避開管制,近年內地銀行拓展非傳統方式的存貸途徑,例如近年興起的理財產品,以及影子銀行放貸體系等,某程度削弱了當初設立貸存比率限制想達到的效果。

另一例子是銀行資本的含金量。大家如看花旗銀行一三年度的資本比率,一級資本比率(Tier 1 capital ratio) 和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Common Equity Tier 1 capital ratio)分別是13.7%和12.6%,兩個比率是不同的。

因為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是從一級資本中扣除一些不屬於普通股資本的成分,例如優先股資本,花旗銀行的合資格優先股資本便高達105.03億美元。如果一間銀行的一級資本和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有不同,表示當中有水分,兩者差別愈大,水分愈高。大家看建行(00939)一三年的資本比率,一級資本比率和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都是10.75%。但建行的一級資本和普通股權一級資本只相差微不足道的1,600萬元人民幣。

金融創新落後非壞事

內地銀行在金融創新方面落後於歐美同業,在以前這可能被當作是缺點,但美國次按風暴引發金融海嘯之後回頭看,金融創新方面愈落後愈保守反而是優點。

為甚麼巴塞爾協定三最重視普通股權一級資本呢?因為普通股權資本才是銀行真正的股本,當銀行的財產有損失,首先要從普通股權資本中扣除,普通股權資本是抵禦資產減值的第一道防線。也就是說,普通股股東是承擔銀行損失的第一批勇士。優先股股本嚴格來講,是屬於債權資本,是銀行的債務,而不算是銀行的股本。

事實上,優先股股本的「優先」是指當銀行清算時,在剩餘財產分配的權利上,優先於普通股。此外,優先股在利潤分紅也是優先於普通股。因此,如果銀行的一級資本中,包含愈多的優先股股本,可能給普通股股東帶來資產充足的錯覺,一旦有資產損失的情況才發覺是一場噩夢。

不過,近年來內地監管當局的一些措施,筆者認為是一種監管的倒退,說得好聽一點,可以稱為監管的放寬,包括容許內地商業銀行發行優先股補充一級資本,以及放寬貸存比率的計算口徑,容許非銀行金融機構同業存款與同業借款納入貸存比率,但毋須繳付存款準備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