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布蘭特期油四年來首次跌穿八十美元水平,與金價同創四年低位,表面上,美元強勢是因,並對全球經濟復甦帶來助力。然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並未如過往般採取減產保價行動,反映現今經濟形勢已有很大變化,美、中、歐、日、油國等進行多方博弈,現下金融市場已極不平衡,油金匯股債市各走極端,過於偏頗一方或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油價很大機會連跌七周,有望打破十六年來最長連跌紀錄,金價自去年四月插水後仍反覆向下,其他大宗商品雖亦不能幸免,但卻非如油金般一瀉千里,一些商品貨幣如澳元和加元也沒有跟隨暴跌。當下最能呼風喚雨的是美元資產,形成蹺蹺板反向關係,但陰謀論亦繪聲繪影,如聯手制裁俄羅斯,油國向美國頁岩油發動價格戰等,惟油金無疑屬另類貨幣,由美元和日圓挑起的貨幣戰爭料將蔓延下去。

歷史上曾出現過三次石油危機,當時重創全球經濟及觸發股市暴瀉;不過,由○七年算起,無論是一百四十美元抑或七十五美元,油價已非經濟之主宰,美國的頁岩革命改寫能源歷史,其他新能源亦日漸成熟,加上除美國外其他經濟體乏善足陳,石油業確面對另類危機。可是,今年中卻是一道明顯的分水嶺,上半年逆其他商品獨強的油價突然轉勢,資金搬家或起更關鍵作用。

油價上升對全球經濟造成損害不言而喻,油價下跌是否反過來對經濟帶來裨益呢?得益者和受害者本來很容易區分,對全球而言是利大於弊,尤以淨石油輸入國中國和日本,製造業、車主以至消費者均起節省金錢之效;可是在現時準通縮年代,情況變得較為複雜,日本央行率先擴大量寬規模,歐洲量寬亦如箭在弦,似乎對油價下跌的驚懼更大於欣喜。

本來是值得慶幸的事,但連鎖反應絕不可忽視,除了許多石油企業因跌破成本價而減產之外,部分銅礦、金礦和玉米農民亦被迫停產,部分國家如俄羅斯、巴西、澳洲和智利等資源輸出國經濟受打擊,過往大賺油錢的中東國家或需縮減海外投資規模,歐洲和日本進一步受通縮威脅,匯價過強或阻礙美國經濟中興;這場未必是零和遊戲,油價漲跌已不單是成本的問題,正如每次石油危機都帶動一波新能源發展,反過來若油價潰不成軍則勢將改寫金融秩序。

商品市場淪陷,資金進一步集中在股債催生泡沫,美股無視企業盈利放緩不斷破頂,全賴游資熱錢推動,可是油金既可急轉彎,金融市場也無長勝將軍,當金價初跌時還有中國大媽接貨,但到購買力耗盡時,資產價格可能頃刻間由牛市轉熊市,投資市場現下風高浪急,可能還是中庸之道─價格平穩最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