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更強調經濟增長質量,放棄以往的粗放型模式,堅持走改革大路,更為重視民營資本在經濟中的角色。不過,由於投資環境極具挑戰,經濟放緩令企業利潤被壓縮,低迷的融資環境也為中小企業帶來壓力,面臨更多挑戰。

受到滬港通政策刺激,近日A股表現優於外圍,但退後一步看,中國股票市場,與○七年高峰期比較,蒸發掉近三分之二。西方發達國不斷印銀紙量寬,中國股市卻如老僧入定反應全無,背後必有原因。

中國經濟並無像歐美等金融海嘯重災區一樣出現衰退,在環球投資者眼中,卻對內地投資環境充滿忌諱,與歐美經濟弱而股市強形成強烈對比,與上市公司本質上的差異有關。

投資者着眼的,不單是每年GDP數字升幅。中國經濟中規中矩,企業盈利穩步成長,股市整體市盈率卻由十年前高峰期大跌,背後成因眾多,一是市場領教了計劃經濟下,政府為「調節」產業盛衰的種種政策干預,金融市場為這「有形之手」,加入了相當的風險溢價,例子比比皆是。

近十年來先後因為政策轉向,內地石油企業被徵暴利稅,電訊產業龍頭則要肩負發展國產制式網絡,為社會福祉作「貢獻」,令商業利潤封頂。內地銀行業多次被冠以暴利行業之名,預計很大機會成為配合利率市場國策的受害者。這些都是投資者買國企股時需面對的政策風險,但國有資本的市場壟斷地位屹立不倒,可提供另類補償。

民營資本便沒有這麼簡單。當經濟要轉型,民企通常得到政府祝福,但民營企業家的個人色彩濃厚,連帶企業管治水平、市場資訊透明度等,與成熟市場仍有距離。此外,內地糾纏不清的山頭派系,使得不少外國投資者,交了多年學費依然吃盡苦頭,強如歐洲股神安東尼波頓,也因不了解國情而鎩羽。

民企出事並非少見,近期備受關注的是停牌近半個月的雅居樂,證實主席被監視居住,早前宣布的供股計劃也被叫停,公司所發的債券因不明朗因素而連日遭基金拋售,股份復牌後插水是意料中事。今次應屬個別事件,卻肯定再勾起市場對民企風險的關注。

西方企業常見兩權分離,擁有權與管理權各自獨立運作;可是內地不少民企仍留在兩權合一,依賴管理班子的個人能力來經營,結果是很多生意上的安排,都與主事人前途掛鈎,例如發債融資便經常有相關條款,遇上逆境時往往牽一髮動全身。

為了迴避風險,基金經理在兩害取其輕底下,近年趨勢是索性把股、債的籌碼,高度集中在國企身上。不過,這趨勢持續下去,恐怕對中國民營資本的發展不利,要扭轉計劃經濟留下的官強民弱的不平衡問題,更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