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早前「商品大王」羅傑斯唱淡香港樓市,指目前是「聰明人」沽貨離場的時機後,香港綜合競爭力再錄按年下跌。報告指本港全球最貴舖租位危,調查發現不少市民考慮離港退休……從種種迹象看來,香港經濟優勢是否動搖?

事實上,除「黃金周」褪色外,BSD亦窒礙內地人買港樓的意欲,近期本地多個零售數據放緩;採購經理指數回落,零售額連續兩個月錄按年跌幅,珠寶鐘錶等高消費品自然成「重災區」,港舖租金受壓出現回軟迹象。

觀乎3D辣招出台後,各類物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直至當局放寬DSD,延長換樓期,遂令部分購買力「融冰」。受今年新盤熱銷帶動,七月份一手私樓宗數超越2,000宗之餘,金額更創單月紀錄新高;而年內迄今一手私樓註冊量在不足七個月內已超過9,000宗。

辣稅逼人 旺市屬短暫

至於非住宅物業方面,車位拆售、拆場舖位成為資金出路,隨着市場進一步適應有關措施,樓市交投會否守得雲開?別忘記辣招壓抑市場的基本因素並未改變,至今仍然將入市需求牢牢箝制住,樓市表現實難見突破,住宅市場當前旺勢亦僅屬「小陽春」,需待購買力消耗後再重新累積。在低息環境下,工商舖仍然是投資者其中一大資金出路,無奈辣稅逼人,拆細物業不單門檻較低,罰稅額也較少,不難理解成為「後辣招時代」的出路。

無論投資者也好,為政者也好,都少不了具「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的高瞻遠矚。尤其政府更需要居安思危,密切留意外圍經濟變化,讓政策與時並進。

畢竟本港樓市最好的時光已過,另一邊廂歐美澳樓市卻正值復甦,部分內地資金已「棄港投外」,而作為本港經濟貢獻的一大支柱,樓市不振將損害庫房收益。加上金融、旅遊等經濟重心同時開始放緩,政府更須審視市場變化而靈活調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