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評論員及《紐約時報》撰稿人麥克唐納發現,美國傳媒今年來同時提及「泡沫」與「市場」多達4,600次,推算全年將達7,900次,勢高過○七年金融海嘯爆發前一年的6,850次,以及九九年科網泡沫爆破前一年的6,800次,恐是危險先兆。

市場恐「自我應驗」

金融服務公司IG策略師盧卡斯表示,泡沫言論恐會演變為「自我應驗預言」,因為愈來愈多傳媒聚焦「泡沫」、「估值過高」與「定價貴」等詞彙,會形成雪球效應,看淡的評論員會呼籲客戶跟隨做淡,最終令好友洩氣離場,改由淡友當道。

更令人憂慮的是,回顧二○○○年的科網泡沫,當時禍首顯然是科技股,但今日起泡的幾乎橫跨所有資產,許多股市估值實際較二○○○年時更糟糕。

Compass Global Markets行政總裁Andrew Su認同「自我應驗預言」這個概念,認為傳媒普遍使用「泡沫」一詞會影響投資者行為,特別是市場過熱下,若有任何動靜符合投資者對泡沫的看法,會吸引投資者全部注意力,繼而忽視其他狀況,又認為中國與澳洲房地產及美股的確存在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