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等待」已經漸漸成為不少港人的生活模式,上班要等車、替子女報讀幼稚園要徹夜排隊等候;在剛開鑼的動漫節買限量版產品又要等……其實等待除了要付出時間外,還會損失機會成本。簡單來說,如果有人選擇了在動漫節排隊買「Figure」,他就要犧牲其他本來可以做的事情。

投資債券亦如是,有不少投資者選擇一邊手持現金,一邊在等待,希望等到美國加息後,方進場買入債券。

每日計息 齋等失息

但大家可能忽略了一個持有債券的重要特點—利息是每日計算。雖然靜觀其變未嘗不可,但投資者每一天在等待買入時機的同時,其實也在錯失每日所能賺取的利息。

舉例說,以20萬美元面值的債券為例,假設每年的息率為5厘,一年的利息為一萬美元,若投資者等待一年,一萬美元的利息就是「等待」的機會成本。

美國將要加息的風聲已經傳了一年有多,聯儲局於上年六月已經開始「出口術」,宣布美國將開始有序地減少買債。由於市場擔心加息周期將至,債券市場於上年曾一度出現賣壓。然而,美國其後公布的數據時好時壞,而且聯儲局主席耶倫對加息的取態說得上「進可攻,退可守」,在每個月發表議息紀錄後的講話都是同一個立場 —「如果經濟情況持續好轉,就考慮加息」。

因此,市場已經開始逐漸消化美國退市的消息,債券市場亦逐步回穩,更於今年二月開始重拾升勢。於上年趁低買入債券的投資者在今年可謂「財息兼收」。但一批默默等待的投資者便因錯失了一年的利息而望門興嘆。

加息對短債影響微

事實上,看看近年認購iBond出現「爭崩頭」的現象,就反映出市場對追求穩定收益的需求很大。當然,投資債券需要考慮未來的利率變化,但漫無目的地「等待」也不是上上之策。其實,一些年期較短的債券,如三至五年期的債券對利率變化的敏感度較低,即是當利率上升時,短債的價格變動幅度相對較低。

若投資者睇中一些信貸質素優良的短期債券,可以因應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而考慮進場,因為「等待」的時間愈長,機會成本就會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