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為,近150億元的集資規模,會令失去阿里巴巴的香港新股市場帶來一個小陽春。誰不知,對認購這些新股的投資者來說,卻形同一次小型恐怖襲擊。

上周三巧合地有三家新股首日買賣,分別是中州證券(01375)、萬科企業(02202)和泛亞國際(06128)。萬科由B轉H,嚴格來說絕非新股,自己其實對這家企業評價極高,並認為假以時日,公司有可能被納入恒生指數成為藍籌股。但其他兩家則已見殺機。定價2.51元的中州,全日高見2.35元,低見2.13元,收報2.16,潛水幅度近14%。超額認購350倍的泛亞,以1.25元定價,首日高低分別見1.35元和1.15元,最終亦以破底價1.18元收市。整體新股表現,似乎已陷劣勢。

到周四,再有三家新股掛牌,分別是內地軟件企業龍頭用友分拆出來,認購超額近200倍的暢捷通(01588),以及長港敦信(02229)和都市麗人(02298),當日三家股份皆跌破招股價收市。及至上周五,上市的四家新股,全部都試過跌穿招股價,包括恒發洋參(00911)、嘉耀控股(01626)、億達中國(03639)和珂萊蒂爾(03709)。

缺乏外資基金參與

雖然收市珂萊蒂爾升4.76%,但掛牌前聲勢十足,認購超額達50倍的恒發洋參,全日未見過招股價1.98元,最高只有1.67元,最低更見過1.46元,收市報1.5元,破發24.4%,幾乎是今年首日表現最差的新股。

行家對新股表現如此不濟,有不同見解。股證達人認為,因為這些新股沒有外資大行擔當主要角色,所以吸引不了大型外資基金參與,上市後自然難見動力。這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大部分此輪新股,集資額都少於10億元,似乎毋須勞煩外資撐場。

反而「賤嘴男主播」的見解,值得一提。他認為,香港中、小型新股近年皆依賴內地客撐場。奈何近日內地重開的A股IPO市場,在監管和券商努力下,「打新」(抽新股)成功者,掛牌首日回報驚人,大戶自然將資金班師回朝,試問香港這邊如何能見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