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讀者不明白,過去幾個月,為甚麼香港樓價沒大幅上升,地產商股價卻出現跳躍性升幅,就以恒生地產分類指數計,由三月中的約26,000點,早前升至近30,000點,升幅超過15%。有人會問,為甚麼在預期樓價會回落之下,地產股反而逆市上升?

自政府推出辣招後,樓價已出現調整。

要理解這個現象,讀者要由地產商的生存模式入手。首先,不少分析員已解釋過,地產商在營運上存在兩個角色,其一是「加工者」,將土地加工變成住宅出售;其二則是「長線期貨持有者」,囤積土地儲備作未來出售。

淡市利潤反而更大

對於「加工者」這個角色,樓價升跌對地產商的影響不會太大。因為只要地產商能控制「原材料(土地和建築成本)」價格低於「完成品(住宅單位)」,不論完成品價格最終是高是低,地產商都可以賺取加工費。當然,有時候加工費較易賺,有時候加工費較難賺,不過,只要市場沒有出現大起大跌,地產商普遍都可賺到加工費。

不過,不講不知,如果和一兩年前相比,現時樓市生態可能更有利地產商賺錢,為甚麼?因為一兩年前,樓市正值最熾熱時間,預期樓價上升(完成品可以賣得更高價錢),但地產商搶佔土地儲備,土地(原材料)價錢亦水漲船高。因此對地產商來說,樓價上升未必一定能令加工費上升!

持貨價值依然向上

相反,現時樓價雖然有機會下跌,但由於前景變得不樂觀,土地價格已先行下跌,在完成品價格未跌、但原材料價格先跌下,地產商的利潤反而更大。

至於地產商的另一個角色─長線期貨持有者,亦有機會在現時環境中得益。地產商的存貨不可能一下子在市場出售,住宅單位價值受長期樓價水平高低影響。雖然自政府推出辣招後,樓價已出現持平、甚至有小量跌幅,對短線樓價不利;但政府出招有助樓市降溫,因此辣招未必會對「持貨」的長遠價值造成負面影響。

還有,計一計數,即使樓價在未來兩至三年下調20至30%,樓價仍然比金融海嘯前的高位貴30至50%,「持貨」的價值依然維持在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