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四月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百分之一點八,比市場預期略低,更不用說,離政府設定的全年目標百分之三愈遠些。看起來顯好的數據,官方卻不敢樂觀,認為可能是上半年的低點,即低通脹「不可持續」。其實官方的謹慎是有道理的,經濟不確定已令通脹複雜化。

內地通脹不喜還憂,還得從全局去研判。睇大局很容易注意到,工業出產價格指數(PPI)已經連續二十六個月下滑,顯示產能過剩的形勢依然嚴峻,結合起通脹走低去看,專家眾口一詞警告通縮風險,通縮拍門與經濟下行結伴,真的不是講笑,於是放鬆銀根的呼聲四起。

很明顯,觀察內地物價動力有兩條主線,一條是工業品價格,已經長時間疲弱不振,成為通脹的「維穩力量」;另一條是食品與民生相關服務,是極不穩定的變量,受國內外不同因素拉動,譬如豬肉要看國內飼養量,也看進口穀物飼料的成本。

可見兩條主線中,前者可致通脹變數不大,反有造成通縮的壓力;後者經常波動,可令通脹隨時反臉。官方對上月通脹態度謹慎,主要就是後者相關的前景看不透,影響的因素太多。一方面通縮拍門後果可怕,另一方面民生物價變化無常,令內地通脹動力不協調難研判。

有些時段通脹不太高,只是因為工業品價格下滑,抵銷了食品等民生必需品價格漲幅,以致民眾感受物價威脅,並不像數據顯示的溫和,造成對數據佳、感受差的質疑。也由於不協調,考起政策治通脹落藥技巧,很難有較好效果,往往是顧此失彼,故此當局保守多於進取。

決策者寧選擇睇長些、睇穩些才敢行動,僅上月的低通脹數據,相信暫難促成政策出手。實際上,上月通脹中食品價格帶動比較顯著,貼近民生的物價再漲的機會甚高,一旦基於谷高通脹動機放水,衝高的亦必首先是貼近民生的物價,放水勢惹責罵,須付出政治代價。

分析熱烈倡議,有較大空間全面降存款準備金。作為對口「微刺激」,當局已對農村金融開了降存備率先例,加上內地存備率已為世界最高,息口亦已不低,循降存備率放鬆銀根無疑是可用之策,問題是落這帖藥縱可推高通脹、抗衡通縮,但能治經濟下滑嗎?顯然有疑問。

降存備率信貸得益,銀行拍掌歡迎。專家說放水可針對中小企,解決資金緊絀,但銀行能信守原則不把水龍射歪,令房企或產能過剩企業受惠,以致既削弱調結構的努力,又反增銀行信貸風險嗎?正值償債峰期至,無論是銀行還是負債企業,以貸款冚債的動機都相當強烈。

至於中小企,其困難是雙重的,一邊是財政困難,獲得貸款有助解困;另一邊是缺乏訂單,試想產能嚴重過剩,訂單爭崩頭,中小企能有幾多到手?無生意有貸款何用?如果無生意又有貸款送上門,更誘發轉玩委託理財,同樣會增添信貸風險。當局對降存備率不能不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