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受一份內地龍頭財經報章所託,寫一下在現已知情況下,有甚麼香港股份值得內地投資者透過「滬港通」買入。當時自己從「互補不足」的角度,想到除了炒AH股價差以外的三個角度去落筆。

首先是在內地自身行業有領導地位,但沒有在內地上市的,很自然就選了騰訊(00700)、國美電器(00493)、聯想(00992)、旺旺(00151)、康師傅控股(00322)、恒安(01044)和周大福(01929)。第二個選擇,是挑內地股市沒有,但卻明顯很有前景的股份類型,如澳門博彩股。

最後一個角度,是買入市場國際化的香港上市企業,分別是和黃(00013)、電能(00006)、滙控(00005)、友邦(01299)、德昌電機(00179)、瑞聲科技(02018)、偉易達(00303)和創科(00669)。

息差因素被忽略

不過,剛過去的周日想到此事,忽然想起一位在另一份內地龍頭財經報章專責報道港股的記者朋友。他認為,在香港有分支的內地券商,早在一二線城市的分行替內地客戶開港股買賣戶口,只不過收取的佣金較貴。

至於時常來港個人遊的內地人,亦可直接在香港銀行或券商開戶,佣金更便宜。最重要是這兩種開戶形式,都沒有50萬元人民幣開戶和可供買賣股份名單的限制,所以「滬港通」對吸引內地新資金進入港股,效力微乎其微。

至於炒H股追回A股差價這回事,從投資理論上看亦有盲點。這主要在息差方面,莫說港元儲蓄近乎零息,即使較長期的海外人民幣定存,亦只略高於3%。

相反,內地人隨手把錢放到阿里巴巴的餘額寶,便可輕易得到近5%的年回報。所以,在不同息口環境下,同一家國企的A股較H股有溢價並不足奇。而這溢價,極有可能在「滬港通」實施後,繼續存在一段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