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真實世界的反映,偶然或會過分誇張,但仍有參考價值,其中以金融業作題材的電影,每每提到「貪婪」與「人性」的爭鬥,總能帶來反思的空間。究竟身在局中的金融人會有甚麼看法?容易在金錢世界感迷失嗎?今期與兩位資深金融業界看電影,從中探討金錢的利弊。

華爾街站滿「狼人」為電影宣傳。

《華爾街》時代經典

經常看戲的著名對沖基金經理錢志健認為《華爾街》是經典之作。該電影在八十年代尾推出,以金融圈內明爭暗鬥為賣點,在金融界轟動一時。

他稱:「當時我仍未畢業、未踏足社會,這部電影透過炒股講述『金錢』與『道德』的平衡,其價值觀沒有時間束縛,放諸現今社會仍適合,有時賺得更多反會失去更多,與其追求無底的金錢欲望,倒不如珍惜目前擁有更為實際。」

揭金融界陰暗面

他提到,戲中有一幕尤其深刻,Gekko(戲中主角)因房地產賺到第一個80萬美元,將其贏錢感覺比喻為比性愛更美好,但後來這筆錢僅足夠每日的開支。這反映追求金錢的欲望是無底洞。

銀河證券業務發展董事羅尚沛認為,戲中描述投資銀行利用各種財技賺錢,曾引起回響。「若然相關財技用在今日,大家會覺不外如是,但當時資訊仍未發達,對華爾街的認知不多。因此,這部電影可謂首次揭露金融界的陰暗面。」

《華爾街:金融大鱷》影射雷曼

《華爾街:金融大鱷》主要影射雷曼迷債一事。錢志健稱:「此片講衍生產品,較貼近目前的金融環境,令人容易獲得共鳴。」

衍生工具更複雜

此部電影是《華爾街》的延伸,但兩套戲相距二十三年,正所謂「十年人事幾番新」,金融圈的變遷可謂翻了幾番。他直指:「單看納指都升咗幾倍!」

錢志健作為操盤手,難免對股場變化感受深刻。他稱,歷經科網爆破、九一一恐襲、次按風暴等多個危機,雖是一個又一個的循環,但投資模式已大有轉變,最明顯是投資者為倍大回報,相較變得進取,亦造就衍生市場的操作。

錢志健說:「以前投資只有一個概念,即『Buy and hold』(買入及持有),道理簡單。但隨着多種衍生工具的出現,投資市場已變得複雜。」

高頻交易改變了金融市場的運作,現時投資要講求速度的競賽,持有股票過夜反會增加風險,無奈散戶容易淪為大鱷點心。

《華爾街狼人》近在身邊

金融電影難免有一定的誇張成分,羅尚沛十分同意,並笑言:「若跟足現實的金融世界去拍戲,其票房大有機會仆直!」睇戲最重要是思考其價值觀。

不過,對於《華爾街狼人》這套電影,因是改編自華爾街奇才喬丹.貝爾福特(Jordan Belfort)的自傳,寫實程度明顯較高。該電影主要描述喬丹.貝爾福特透過買賣股票致富後沉淪,最後因訛騙案入獄的故事。

紙醉金迷變墮落

羅尚沛認為,喬丹.貝爾福特「一有錢就周身痕」。他本身只是股票經紀,憑着小聰明在股場上賺大錢,及後開始玩女人及沉淪毒海,最後更加因為洗黑錢而要坐監,可見置身在紙醉金迷的花花世界之內,一旦心存貪念,隨時可以導致身敗名裂。

他相信,香港金融圈亦有「喬丹.貝爾福特」,靠炒股發達後過酒池肉林的奢華生活,實在是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