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官方三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與滙豐中國PMI,前者勝預期後者遜預期,兩個版本背馳,但一方面官方PMI縱回升但幅度低於往年同期,顯示遜預期特徵;另一方面官方分類PMI中,大企業表現優於中小企業,與滙豐中國PMI有所脗合。兩者共同顯示的是,內地經濟下行壓力仍大,增長有難達七點五目標之虞,不容樂觀。

總括首季數據,增長在七點五之下幾成定局。重要的是,既往存在的失衡並沒有改變,甚至有加深的迹象。經濟層面大企業優勢,依然壓倒中小企,顯示在市場佔有、經營成本上,保持着中小企陷困的狀況,產能過剩對經濟窒礙未有改變,談不上當中結構調整有成。

官方PMI顯示製造業活動較前擴張,很大程度得益於當月新出口訂單大增,主要受到歐美需求復甦的影響,相比較之下,滙豐中國PMI顯示生產分類指數大幅下降,新訂單指數創下一年半的低點,這解釋為中小企接單不理想,或者亦與來自國內的需求仍然疲軟有關。

政策一直致力提振內需,顯然未見成效。內需難成增長的依靠,要睇外需帶挈,意味依賴出口為動力的情況延續不改,是經濟轉型尚無着落的表現,恐怕目前的經濟下行壓力,有可能並非短暫現象,留下中長期受壓之憂。何況中小企資金面呈現收緊,亦是窒礙放手經營的大害。

首季經濟表現,與官方所說的「開局平穩」相去甚遠,海外機構紛紛據此調降中國的增長預測,降至官方的七點五目標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內地中小企一向是創造就業的主體,現時中小企得不到提振,亦憂慮威脅官方年創一千萬職位的就業增長目標實現。

有見及此,預料官方為保就業增長,會有刺激政策出台。因為官方在闡釋保增長的意義時,特別指出不在於追求GDP,而是為保就業,若以此為依據,相信會出手刺激經濟;但當局又否定了會出台大型刺激計劃,表明只會據情況微調。實際上,近期央行從市場抽資,動作頻頻、持續不斷,銀根從緊的態度始終未變,更似乎把PMI數據作為有利緊縮抽資解讀。

首季數據如此,相信微調很快出手,問題是下行壓力一再加大,僅僅微調有用嗎?就在一直未止的唱淡聲中,官方高調表明「有能力、有信心、有條件把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亦表明做好了預備方案,會有針對性地出招。這同市場出招的預期不謀而合,但又留下不知會如何出招的懸念。

刺激措施未出,眼下的數據表現,勢必增加投資市場的壓力。這邊廂,因預期經濟下行,A股恐怕沽壓難消;那邊廂,人民幣弱勢似乎找到把柄,更難以重返升軌。投資市場表現反映經濟下行本屬正常,但事到臨頭,必然加深中國經濟的悲觀情緒,無論官方如何強調「有能力、有信心、有條件」,口說無憑,投資市場都沒信心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