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最後一個交易日港股以升市作結,全季恒指實際累計下跌約百分之五,表現雖遜於美國等個別成熟市場,甚至差過正受經濟陣痛煎熬的A股,但相比日本股市由六年高位回落,以及新興市場狂瀉,還算中規中矩。

除歐美地區跟中國等新興國經濟一冷一熱,引發資金流向西方之外,科網熱潮推動下,新舊經濟的代表股走勢迥異,「天堂」與「地獄」般的估值,完全展現資本市場逐強棄弱的本質。踏入第二季,環球市場勢必繼續波動,畢竟受惠復甦的國家不是大多數,中國「市場化」改革深化是成是敗,過程漫長,始終是第二季的最大不明朗因素。

美國今年首季數據參差,反映復甦持續下,步伐轉趨顛簸,惟聯儲局無改減債的「收水」舉措,主席耶倫在三月份的議息會議明確交代有關加息的時間表,即時觸發市場對提早加息的憂慮。第二季聯儲局將有兩次議息會議,分別於四月及六月舉行,屆時減債的規模會否加快又加大,會後聲明又如何解讀,隨時觸動市場神經,是第二季左右市場去向的一大變數。

中港兩地股市同氣連枝,不計在內地有業務的港資公司,目前在港上市的H股、紅籌股、內地民企數目約七百多間,不到總數的一半,卻佔港股市值超過五成,成交額佔比更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A股一日未轉勢,港股也難言有「好日子」。中國經濟數據令人失望,三月份滙豐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下跌至八個月最低點,對於今年能否保住經濟增長百分之七點五,已冒出懷疑的聲音。

踏入第二季,是公司債及理財產品到期的高峰開始,首季已經乍現的個別違約事件,會否隨到期還債贖回的公司數目增加而爆發,引發廣泛系統性影響?近月,海外專家多次就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地方債、影子銀行問題嚴重發表言論,但內地或熟悉國情的專家卻認為,這些問題並不嚴重,甚至憧憬第二季或第三季人民銀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推出針對性的救市措施。無論這是否一廂情願的想法也好,第二季行情荊棘滿途,暫難一面倒看好或看淡。

被喻為「新經濟」代表的科網股首季一枝獨秀,騰訊及阿里巴巴輪流收購,把公司估值愈推愈高。這股併購潮尚未完結,但早於年前在美股不斷上升的科網股卻後勁不繼。當資金前仆後繼地湧入,新經濟股的估值已炒到超出合理解釋的高峰,但仍有大批專家推介,大型科網企業或是加速上市,或是盡快搞分拆,頗有趕搭「尾班船」之態。

反觀一眾「舊經濟」的銀行金融股則大平賣,市盈率降至五倍,都被視為燙手山芋,恍如行業已屆末日般的兩極化,這種狀況會否延伸至第二季,抑或一個洗牌潮已經醞釀出現,資金將由高估值板塊轉移至低估值板塊,相信市場還在摸索階段。

可以肯定的是,資金必會把握第二季各種主要變化,繼續在股市興風作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