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電子交易大行其道,加上海外發生多宗大型錯盤事件,引起監管機構對市場效率及交易秩序的關注。消息指出,除了停板機制外,港交所(00388)正初步研究在期貨市場加強交易前風險管理(pre trade risk management)的可行性,並參考其他海外市場做法,但目前未有定論。期貨業人士擔心,若港交所大幅收緊有關限制措施,可能會窒礙市場發展。

港交所監察及調查個案數目

所謂交易前風險管理,最主要目的是要防止將高風險買賣盤及錯盤等進入市場,對市場造成影響。現時多個海外交易所都設有交易前風險管理,包括新加坡交易所、洲際交易所(ICE)、及NYSE LIFFE等。

參考海外冀降風險

港交所發言人表示,正參考其他市場做法,就加強市場秩序及公平運作,檢視各個不同的範疇,而交易前風險管理是其中一項,但強調現時仍言之尚早,目前未有具體方案。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早前在業績報告中指出,為提高旗下市場的運作效率及抵禦風險的能力,正研究多項市場架構及秩序改革,更是今年的優先工作之一。

香港方面,現時期貨經紀行本身已有相關風險管理,確保交易前客戶有足夠資金及孖展等。在港交所層面上,該所鼓勵期貨經紀行入紙要求港交所為其於系統內設定其最大買賣盤價格差距及數量限制,以減少因錯誤輸入交易指令引致的錯價交易,但有關措施是經紀自願性質,價格及張數限制也是經紀行自行填寫的。港交所大約每年會提醒經紀進行更新一次。

業界憂慮窒礙發展

一家大型期貨行負責人指,現時網上交易非常普遍,經紀行基本上是看不到客戶落單,加上程式買賣,經紀行更未必控制到買賣盤,的確存在風險。若港交所加入「把關」行列,加強監察,當然會較安全,設定限制(limits)也可確保不會落錯單,整體市場有保障。但就擔心,若港交所大幅收緊有關限制措施,可能會窒礙市場發展。

他稱,「若限制定在好大數目,監管機構可能覺得不能加強監管,但若限制定在好細數,就會反映不到市場真實需求。」他指,現時限制範圍行之有效,若港交所研究改變,須與市場溝通。

港交所研究的市場架構及秩序改革

‧漲跌停板機制

‧交易前風險管理

‧收市競價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