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阿里巴巴的「餘額寶」橫空出世以來,引爆中國互聯網金融爆發式增長,各家「類餘額寶」產品推陳出新,對傳統金融業,如銀行、券商、基金及保險等造成全面衝擊,所顯示的風險及問題,成為社會焦點。

互聯網金融改變了經濟的時空界限、傳統市場的交易成本和資訊不對稱,也改變投資者進入市場的方式,挑戰傳統金融。

互聯網金融能在短期內讓幾千億元人民幣資金湧入,民眾關注的是投資收益率,特別是與銀行的存款利率相比(餘額寶收益率與活期存款利率相比高出14倍),加上進入門檻低、便利和交易成本低,更能吸引投資者。但任何金融產品都是對信用的風險定價,得由企業、個人或政府擔保,若信用擔保不對稱,將使風險愈積愈高。

信用擔保責任誰屬

若我們確定,以餘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也是一種金融產品,那麼就要確定信用由誰擔保,發行產品的各大網站有能力做這種信用擔保嗎?當然,這些募集到的資金要通過託管銀行,但金額如此之高,任何一個環節都可存在巨大風險,互聯網企業是無法進行信用擔保的。

互聯網金融產品承諾的高收益究竟從何而來?可從幾方面看。一是這些資金主要通過基金進入貨幣市場,從事固定收益投資。若「錢荒」頻繁,7%以上的收益率不會有問題,但若市場制度改變,高收益的承諾就無從談起。二是這些資金正通過迂迴方式流入房地產市場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當樓市出現調整,風險將暴露。三是不少互聯網金融產品正利用海量資金瞬間聚集的傳銷方式,由後來者支付先來者收益,若資金流斷裂,風險便會暴露,承諾的高收益不可靠。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問題很多,存款託管、內控等都存在風險,問題是如何在市場發展與有效監管之間保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