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五年土地供應,是財政預算案濃墨重彩的一筆,紙上描出彩,終究得落到實處交出功課。發展局拋出的年度賣地計劃,已是出師不利輸了勢,事緣政府土地供應原訂年均二萬伙,新年度忽然變為一點九萬伙,本財年實際供應只約一點八萬伙,拚到盡仍距目標差一線輸勢。

新年度土地供應交出三條數:一是市場可供應的土地數量為三萬伙;二是政府土地供應的目標是一點九萬伙;三是實際供應一點八萬伙「掹掹緊」。三條數級級遞減,顯示做起來力有不逮,問題出在哪裏政府自知,效果是市場對政府應對供應挑戰的勝算,實在無法安心。

在產業經濟這一環,做好住宅供應是政府的重中之重;在民生的角度,住宅供應也是政績的重中之重,是全力去做的一件事。藉供應理順樓市,準則無疑有兩項:一是數量要足夠,二是供應要均衡。財政預算案說得天花亂墜的供應大計,說穿了就「捉襟見肘」四個字。

新年度供應的伙數距目標未為遠,但取巧在其中。全年賣地只提供三十四幅地,比上年度預算案提呈四十六幅地少一截,但供應的伙數反而多,主要是提高地積比和增加限量要求湊起更高數目,顯見土地緊絀窘狀。當然,伙數增加能應付交功課。

能否交出功課尚有一個關鍵,由於鐵路上蓋仍佔供應量高達約兩成二,而鐵路上蓋項目一再難落實,有例在先,年度內能否順利上路未敢保證,成為達致供應的變數。此外,市區重建及補地價項目,是否無阻滯達成,亦無法一味樂觀預測。

百般順利交出功課,未來可能提高了置業上車機會,但留下改善人均居住面積的欠帳。囿於今天增加供應的急迫,建屋向限量、限呎傾斜,未來在全球人居榜上,香港恐淪為蝸居之都,甚至大大落後於第三世界。很明顯,當前解決增加供應的方法,是缺乏前瞻的無奈對策。

由此引發的關注,是增加了供應的量,與大、中、小單位供應均衡之間顧此失彼,把問題延留到將來。並且失衡尚不限於在住宅方面,由於供應決策以住宅優先,商業樓宇、酒店物業用地受到擠壓,未能適應需求,恐是另一形式的失衡,這方面失衡已引致業界的不滿。

財政預算案表明年度推七幅商地及一幅酒店用地,一方面牽涉活化、改劃,是否落實並未明朗;另一方面即使落實,是否已敷需要亦有疑問。至於發展地下空間、離岸填海、興建人工島,只屬更為遠水的供應規劃,現時十畫未有一撇,提此一筆不過是畫餅充飢而已。

自本財年二萬伙供應的目標落空後,下財年看來達標亦不踏實,供應量與均衡準則「兩大皆空」,施政信用已一再貶值,政府把供應的遠期描得再好,空談遠景未紓近困,不堪打造管治信心。土地供應困擾多年,成為有礙樓市的亂根,莫非五年(預算案說:已物色一百五十幅地未來五年推出)難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