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建議,全面寬免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交易印花稅,令港股成分較高的ETF能降低交易成本,增強競爭力,對此,港交所與業界表示歡迎。如果說這是善政,則是遲來的善政,又一次將港府的庸官政治、管治的後知後覺暴露人前,現今撤ETF交易印花稅,無法掩蓋良機已去。

預算案吹噓,一○年政府部分寬免ETF交易印花稅,日均成交額由二十四億元升至三十七億元,令香港成為亞太最大的ETF市場之一。這「政績」不提猶可,一提翻出舊怨。當年此舉已被激抨太過保守,落後於國際多數市場已無徵收相關稅項的現實,顯得無視國際發展大勢,亦漠視業界訴求。

今天回頭看,寬免ETF交易印花稅,本港是一步分成兩步走,莫非是摸着石頭過河?假如當時善政一步到位,可能日均成交額遠不止三十七億元這個數目,港股ETF市場地位或可乘勢進佔亞太龍頭,因為該期間ETF發展正如火如荼,是基金搶位擴版圖的關鍵時刻,無疑是得先機者得ETF天下。

決策者摸着石頭過河,有審慎之利,亦有失機之弊,何況港府摸石過河,一摸就是四年,才省覺要行多一步。這一刻,一方面ETF勢力版圖已定,另一方面走資潮殺到,股市步入調整周期,好政策又要等好時機派用場,好時機幾時到未知,到了能否有助反攻,搶奪更大份額亦是未知之數。

自千禧年起,全球ETF資產規模由不到八百億美元,大增到逾二萬億美元;產品數量則由百餘個,大增到直逼五千個,發展壯大可謂急驟。與此同時,全球不論哪個市場,都形成少數公司坐擁多數份額的壟斷局面,以單一ETF產品計,最大的那隻一般都佔去大半市佔。

不同市場不同類型的ETF產品,少有例外地都是一家獨大,佔到五成至七成比重,例如香港最大兩隻恒指ETF產品,市佔分別為六成九及一成九。形成這種特點,主要是因為ETF產品過分同類同質,投資者揀一隻買賣就足夠,而最大的流通量最好,於是形成強者愈強之勢。

由此可見,搶先進入市場、先做大做強的ETF產品,擁有難以撼動的地位,凸顯了得先機的重要,難有後發優勢後來居上這一說。如何搶得先機,明確成為ETF市場制敵致勝的競爭法則,香港決策如此後知後覺,如何去争奪先機?先機既失,落後則是肯定的結果,ETF撤印花稅現今即使已行前一步,亦難言補救良機既失。

回看寬免印花稅的頭一步,對包含港股的ETF投資組合徵稅,但對只包含本港市場以外股份或資產的ETF豁免徵稅,ETF產品失衡的對待,有自抑效應,造成優勢在外,本港市場深陷「圍獵」局面。可以說,頗有無益有害的意味,現在的全面寬免矯正了失衡,但無從補救。市場痛定思痛,ETF全面寬免印花稅,有這善政總比沒有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