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內是港股藍籌業績高峰期,業績表現好壞,成為投資者判斷後市的指標。過去一年,本港宏觀經濟仍能在一定增速殘喘,但整體持續低於過去十年平均增速大勢已成,是藍籌股本土收成的隱憂,正因如此,去年重點產業虎頭蛇尾之勢,不但業績乏善足陳,前瞻也難樂觀。

港股金融分類先睇滙豐控股這個龍頭,一般估計去年盈利有兩成左右增長,而香港為其盈利重點。儘管盈利增長看似不錯,但市場對前景及派息能力有保留,主要因為來自監管及重整,太多內在問題懸而未決影響前瞻觀感,股價一直望「紅底股」高位興嘆,難以再衝上去。

滙控觀感見著知微,是本港金融業轉淡的徵象。去年本港樓市沉寂冷清,銀行一向以為主流的按揭業務難以提振,被迫靠內地企業融資、轉戰私人貸款支撐局面,面臨競爭加劇、息差縮窄的威脅,更與監管就業務合規經營一再「較量」,顯示了去年經營深受局限和困擾。

港股地產分類是哀鴻一片,樓市表現有「衰過沙士」比喻,境遇之差可見一斑,券商預期只有少數地產發展股能錄得盈利正增長,這無疑是十分惨淡的局面。更緊要的是,遏樓價未達政策預期,政府不撤辣招,始終是地產行業前景得以明朗的陰霾,市場難以看好地產股。

進出口業是本港服務業經濟的重頭戲,佔本港GDP的比重約兩成七,比金融服務業佔GDP的約一成八還強。然而,本港去年的進出口表現,備受內地貿易表現影響。去年內地貿易大部分時間下滑,難免拖累本港,中長期業務將被內地大幅度分流,更是未來的持續隱憂。

零售業是按年度計反差最大的產業,前後相比有如霄壤。奢侈品銷售插水,個人遊旅客的平均消費額大跌,不僅僅是數據表現的落差,更是業內業務擴張的失算,大大加重業界邊際成本擠壓盈利表現。況且,情況來自內地持久的政策因素,零售業早前繁榮已是剎那光輝。

金融、地產、貿易、零售這些重點產業憂患重重,令投資者裹足不前,港股投資選擇,更多放在H股及國策概念的追逐上。然而,內地經濟不復高增長、結構須理順,加上嚴重的產能過剩有待調整,使得相關股份和概念,欠缺價值性投資式的持有,不過是借來一炒的藉口。

H股及國策概念可成港股持續動力,實在言之尚早,港股投資與其說在於「有得揀」,還不如說睇資金流左右。去年資金未言大進大出,港股最終全年升逾六百點,恒指成分股中騰訊最牛,為港股增添四千五百億市值,成為藍籌股中吸資的主力。

可惜,港股缺乏科網股資源,科網概念甚欠張力,如果今年投資依然科網走紅,港股恐怕受益有限。何況退市風聲愈來愈緊,資金流向不明朗,一旦藍籌股業績報憂,更恐防變成資金流出催化劑。有專家形容滙控股價「陰陽怪氣」,港股適逢諸多不明朗,今年表現只怕陰陽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