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布一月份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為百分之二點五,雖然略高於市場預期,但不可忽視農曆年效應令數據扭曲,美銀美林認為若扣除該因素,通脹率有機會下行至百分之二。

中國的通脹率跌至多年未見之低位,有中外學者甚至警告長遠具通縮的風險,這是內地經濟疲弱及貨幣政策偏緊的結果,未來中國的經濟政策更需保持適度平衡。

內地通脹溫和主要是食品價格的帶動,尤其生豬價格連月下跌,春節前和暖的天氣亦不利菜價。儘管CPI仍隨時有反撲的機會,例如二月份全球天氣驟變,使農產品供需失衡,紐約油價也重上每桶一百美元關口。不過,撇除一些特殊因由,中國的通脹溫和的確面對一個拐點,看另一重要經濟數據—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更連跌二十三個月,可見中國CPI將會在低位徘徊,與印度和巴西等其他新興市場受通脹蹂躪大相逕庭。

CPI與經濟政策之關連毋庸多言,反過來說,貨幣政策偏緊亦影響CPI。財金官員一向均為控制通脹而頭痛,現時既然通脹已受控,理應有較多裕如去刺激經濟,當內地官方採購經理指數(PMI)連月低於盛衰分界線之時,亦可投放一定流動性作紓緩,但在現階段央行政策是調結構為主,內地的反腐敗、緊縮財政開支以及金融體系去槓桿化是長期作戰策略,不會輕言放鬆,由人行對流動性投放力度仍相當手緊可見一斑。

發達國家均視百分之二的通脹率為最理想水平,中國CPI二點五、GDP七點五是官方樂見的兩個數字,且是減少鋪張浪費的健康調整,當局這段期間亦樂於維持現時政策再行觀望,但不能高興得太早,房地產、地方債務和影子銀行是時刻提防的三大風險,一方面要保持經濟適度擴張,這微妙的平衡只是暫時的安穩,結構改革隨時面臨難以兼顧的十字路口。

任何政策都要求寬緊適度,PPI連跌兩年是明擺的事實,中國於一九九八至二○○二年期間也曾出現持續通縮,俱是PPI連續負值的後遺症。

著名投資者索羅斯、「歐元之父」蒙代爾以及內地券商光大、海通、國泰君安近期均提示通縮風險愈來愈大,在現時居民收入上漲及M2增速仍猛的情況下,通縮不應不請自來,即使通縮臨門,內地亦有許多方法應付,例如人民幣升值既可成為對付通脹的武器,透過貶值亦可達到拒絕通縮的目的,但此舉將不利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亦恐令資金流向出現逆轉。

全球經濟不平衡的現象歷年最甚,美國、日本和歐洲均懼通縮而大舉寬鬆,新興市場則通脹過猛而瘋狂加息。中國要隨外圍變化而進行調節,內部亦繼續實施大刀闊斧的改革,以糾正多年來的寬鬆政策造成地方債務膨脹和嚴重產能過剩的惡果,CPI下滑是其副作用。如果矛盾無法化解,中國將陷入螺旋式自困局面。當通脹離去,通縮又敲門。